【摘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度,古箏作為古老的樂器,不僅是中國音樂界的瑰寶,更是代表了我國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目前古箏已經走向了世界,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并愛上了它。然而,在目前我國的高校古箏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所以在這篇文章中將主要就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并且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能夠讓古箏得到更好的發展,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認可。
【關鍵詞】高校古箏教學;突出問題分析;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古箏有著悠久的歷史背景,在我國的樂器庫中占據著一席之地,它的組成部分主要有面板、雁柱和琴弦,每個弦都代表著不同的音調,弦目前也已經發展到了二十一弦。當前最為常見的古箏規格就是二十一弦。古箏是一項優雅的樂器活動,不僅能夠提升人們的樂感,還能培養人的氣質,所以在樂器學習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青睞古箏。隨著熱度越來越高,對于古箏的學習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因此,高校在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需要及時的進行解決,以此來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和人們的學習需求。
一、當前高校古箏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高校古箏教學中缺乏集體意識
目前我國的高校古箏教學主要采取的是一對一單獨教學,因此,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主要是和自己的老師進行溝通交流,很少有伙伴之間的合作,所以一旦涉及到集體匯演,由于缺乏團結精神就常使得演出難以取得成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也不盡合理,這一系列因素都使得學生難以真正學好古箏。
(二)學生心態有待進行正確引導和調整
古箏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一點點的積累和進步,然而很多家長和學生都喜歡一蹴而就,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學成正果,這都是不正確的,錯誤的心態只會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心浮氣躁,難以真正掌握古箏的學習技巧,從而限制了學習質量和效率。所以古箏學習首要的就是要端正學習心態。
(三)高校古箏教學中重視技術性而忽視藝術性
我國的古箏教學大多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重視對學生演奏技術的培養和鍛煉,把大把的時間都花在了技術培養上,沒能給學生講解古箏的相關歷史以及內涵,所以這使得學生學習的內容過于膚淺單一,對于他們的綜合能力培養十分不利。
(四)高校古箏教學中實踐性環節嚴重不足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往往只重視對學生演奏技巧的鍛煉,沒能給予他們足夠的機會去積累舞臺實踐經驗,所以學生在真正上臺表演的時候往往顯得不知所措,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老師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沒有培養他們對于古箏的主體感受,因此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環境中,難以調動他們的學習激情,所以在成績上很難有較大的突破。
二、當前高校古箏教學中突出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高校古箏教學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提高
所有的學習都離不開興趣,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重視了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他們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主動地去學習,這對于古箏教學來說同樣適用。在學習的初期,由于學生剛開始接觸古箏,他們對一切都還充滿新鮮和好奇,老師應該抓住這個時機,選擇一些技巧性不強、有利于零基礎學員的曲目,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激情。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深入,老師可以采取一對一和一對多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與老師同學溝通交流,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還要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人為本,老師在教學的時候要盡量避免傳統呆板的教學方式,積極營造良好的積極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去。另外,老師還可以適當的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報名,利用多媒體教學來向學生展示名家名曲,盡可能地去提升學生的學習技能和興趣,讓他們更全方位地了解古箏,用成功來帶動學生學習的欲望。
(二)高校古箏教學應該改革傳統教學方法,采用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古箏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夠再適應現如今的時代發展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古箏教學方式的改革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要想更好地提高古箏教學質量,需要我們重視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在這篇文章中主要介紹兩種教學方法。一種就是示范式教學法,另外一種就是啟發式教學法。所謂的示范式教學法,就是老師在課堂上利用樂器、動作或者語言向學生直觀地解釋相關內容,使教學極具感染力,這也是被許多樂器教學廣泛采用的一種方式。古箏教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老師要能夠進行正確地且富有感染力的彈奏,只有這樣,古箏的節奏和音調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來,學生才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不斷地去發掘和探索,只有學生主動參與進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古箏的內涵,加強對古箏音樂的理解和表現。
(三)高校古箏教學應該重視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與提高,從而增強他們的樂感
古箏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學生要想真正學好古箏,除了要掌握相關的彈奏技巧,還要仔細研究古箏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讓學生在真正了解古箏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表達古箏所要傳達的情感和藝術韻味。如果學生沒有結合古箏的歷史背景,那么他的學習就是單一枯燥的,就像是一具沒有了靈魂的軀殼,沒有血肉自然就沒有了藝術感染力。一旦學生在深厚文化背景知識的熏陶之下,將更好地把握住古箏作品的韻味與文化背景,有利于增加學生在彈奏過程中對整個樂曲的藝術表現力,也可以激發出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古箏教學的有效性。樂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學習環節,良好的樂感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鑒賞,從而發現音樂的優點與不足之處,在自己的演奏過程中才能盡量避免與克服,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能力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樂感包含了節奏感、音高感等基礎樂感,也包含了和聲感、旋律感、曲式結構和風格等綜合樂感。換句話說,樂感分為先天和后天兩種,所謂的先天即學生與生俱來的天賦,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先天優勢,加以引導和幫助,促進后天的學習,從而真正將學生的樂感發揮到極致。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高校的古箏教學方式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我們要不斷地發掘和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提高老師和學生的交流效率,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優勢,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重視對古箏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的解釋,讓學生真正了解古箏,從古箏傳遞的藝術內涵出發,不斷提高綜合學習能力,真正弘揚古箏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胡彤彤.高校古箏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大舞臺,2015(09):168-169.
[2]張蓉蓉.試論高校古箏教學創新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33(08):188-189.
[3]朱丹.當前高校古箏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及解決的對策分析[J].大眾文藝,2013(06):222-223.
作者簡介:張心心(1982—),女,河南人,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