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坤 李歷
【摘要】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作為美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能夠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標志著我國邁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時代更需要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高校正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本文探討了新時代下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實現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音樂教育;德育功能;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我國邁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音樂教育作為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通過音樂的各種表現形式實現德育功能,利用音樂教育來完善學生德育教育有著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目前,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常常被忽視,鑒于此,在新時代下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對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平,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深遠意義。
一、音樂教育蘊含的德育功能
許多中外名家都提出過音樂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人之學,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認為音樂為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荀子·樂論》中提到:“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音樂正是以這種以樂感人的教育方式改造人性,塑造人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節奏與樂調以最強烈的力量侵入人心靈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以美來浸潤心靈。”本人認為,音樂教育蘊含的德育功能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音樂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審美觀
音樂藝術是人類自我關照的審美活動,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要的方面在于音樂的審美教育,能培養大學生對美的感受和鑒賞能力。好的音樂作品是真、善、美的統一,富有藝術感染力,用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表現出來,作用于人的感官,使大學生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升華。作品中所表現的真善美的不同形象本身就包含倫理道德的因素,音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深入挖掘作品內涵,用心感悟音樂之美,通過美的音樂教育,使大學生分清善惡,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接受健康積極的音樂元素,堅決抵制那些低俗腐朽的音樂文化,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音樂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義不容辭。高校教育必須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音樂教育可以成為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手段,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精神明文建設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優秀的音樂作品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高尚情操,能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愛國之情。例如《義勇軍進行曲》,以其慷慨激昂的旋律和振奮人心的歌詞,體現出國民不畏列強的大無畏精神,激發了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歌》是根據核心價值觀為準則編寫的一首歌,意義深遠。還有《富強歌》《和諧中國》《文明禮貌歌》《國家》等這些充滿正能量的、高尚純潔的音樂作品無一不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使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從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音樂具有的這種隱形影響力,對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了思想政治課無法比擬的教學效果。
(三)音樂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協作意識
音樂藝術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也需要表演者相互協作和充分配合。二重唱、大合唱,還有器樂合奏等表演形式都不是依靠某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每個成員都需要為一個藝術目標各守其位,在節奏的把握和情感的表達上需要所有成員的密切配合,各司其職,不得有任何差錯。所以參演人員要具備良好的大局觀和團隊合作意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將作品完美和諧地詮釋出來。在整個訓練過程中,他們之間要學會相互關愛,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在反復的排練和整個演出過程中,學生的大局意識、團結協作精神、集體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就形成了,這種集體主義精神也是當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四)引導大學生個性向良性發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音樂教育的根本目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音樂能夠培養學生的情感、想象力和個性。當今的大學生通過網絡等媒體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多,思想也越來越復雜,自我意識強,喜歡標新立異,追求個性,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弱,面對學習、情感、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問題時不善于自我調節,不敢于淡然面對,常常會頹廢、墮落,甚至自殺。音樂可以促進人的心理健康,使人變得積極樂觀,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大限度地獲得幸福。通過對音樂作品和欣賞音樂活動的訓練,促成個性自由和諧發展,使人格逐漸得以完善。
二、新時代下高校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滲透途徑
(一)通過多元音樂文化教育開拓大學生眼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越來越清晰地展示在我們面前。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多元化的音樂教育在促進培養民眾世界觀、人生觀中的重要作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能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提高音樂修養,取長補短,健全人格。開闊的視野和對多元文化的真正理解有助于人們選出真正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標與價值準則。通過音樂教育則可以加深人們對多元音樂文化的理解,進而有助于人們通過選擇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通過學習和探索陌生的音樂文化所獲得的感受,更加深刻地認識自身的文化傳承,更加充分地理解我國平等、互助、團結、統一和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政策。
(二)提高高校音樂教師自身素養,推進教育創新,是實現德育功能的關鍵
高校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也需要通過教育傳承文明和知識,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對人類的文明傳承和進步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需要抓住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機遇,深化教育改革,推進創新教育。教師是推進創新教育的領路人,高校音樂教師同樣要具有創新意識,跟上時代步伐,把握前沿的音樂教育理論知識和理念。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能否得到有效的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音樂教師的教育觀念、專業水平、師德修養等。高校音樂教師要與時俱進,開闊眼界,關注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和教育模式,寓教于樂,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音樂素養,充分挖掘音樂作品中蘊含的德育功能,保證高校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充分發揮。
(三)深入挖掘音樂作品內涵,通過審美過程,提高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優秀的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力量是極易感染人的,不同的音樂作品表達曲作者不同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團結就是力量》《黃河大合唱》歌頌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抗戰精神,展現了中國人民大無畏的民族氣節;《走進新時代》《時間都去哪了》讓人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抒發親情友情的歌曲《父親》《常回家看看》等作品真摯感人,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親情的可貴,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歌曲唱響了時代的最強音,深入挖掘這些優秀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素,將這些思想情感通過歌曲充分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
(四)開展豐富的音樂課外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氛圍
優秀的校園音樂文化是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與培養大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渠道。第一,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適當為學生播放健康向上、充滿正能量的音樂作品,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生學習、就業等各種壓力,使其在無形之中了解美,陶冶了情操;第二,適當利用校園網絡平臺,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溝通、交流方式,教師要適當利用校園網絡平臺進行音樂文化的傳播,如通過建立音樂微信公眾平臺為學生推薦優秀的音樂作品,以供學生欣賞;第三,鼓勵學生成立藝術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課外活動,定期舉辦一些校園活動,開展具有特色的音樂道德主題活動,通過積極參加音樂實踐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大學生的藝術品味,促進個性的和諧發展;第四,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舉辦音樂教育講座,邀請在音樂方面有造詣的專家來為學生進行主題鮮明的講座,通過音樂家的經歷、作品的內涵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結語
高校音樂教育是實現德育的有效途徑之一,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充分發揮音樂寓教于樂的作用,通過音樂教育塑造大學生完美的人格,推動大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的培養。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優化路徑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者要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切實加強對學生德育功能的滲透。
參考文獻
[1]論語·泰伯[EB/OL].http://www.gushiwen.org/guwen/lunyu.aspx.
[2]孟子·盡心章句[EB/OL].http://www.gushiwen.org/guwen/mengzi.aspx.
[3]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6]李斯特著,張寧譯.論柏遼茲與舒曼[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7]韓麗娜.高校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3).
[8]毛琳.中國傳統音樂在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優化路徑[J].思想·政治,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