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源 王志軍
【摘要】劉文金先生作為一名職業作曲家,其二胡作品的創作與演奏藝術可謂是傾注了獨特的寓意與深厚情感的。其中,劉文金先生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而創作的一曲創作風格獨特、演奏技巧了得的二胡曲《雪山魂塑》。此曲中,曲調悠揚激昂,意境形象而具特色,透著強烈的民族音樂風采,堪稱一首極具藝術表現力的曲子。下文就劉文金先生的二胡曲《雪山魂塑》的創作背景展開分析,探究了其獨特的創作風格和絕妙的演奏技巧。并且基于筆者對作曲家創作初衷與所要表達情感的理解,結合自己的演奏實踐,分析了作者理解下的《雪山魂塑》所表達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二胡曲;《雪山魂塑》;創作風格;演奏技法
【中圖分類號】J676 【文獻標識碼】A
序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二胡藝術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劉文金先生傾注畢生心血于二胡藝術研究創作的原因。作為當代著名民族音樂的創作大師,劉文金先生的許多二胡作品都非常出色,現代作品《雪山魂塑》就是其中的一部優秀作品。此曲是劉文金先生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而創作的。作品無論是在創作風格上還是演奏技法上,都有其獨特的藝術味道。本文將結合筆者對音樂構建知識的學習,以及對二胡曲《雪山魂塑》的演奏學習感悟,從創作背景出發,分析了《雪山魂塑》的創作風格與演奏技巧,并淺談該曲創作的時代意義,以便讓人們更好地認識和解讀這部二胡作品。
一、二胡曲《雪山魂塑》創作背景
劉文金先生的作品《雪山魂塑》,原名《雪山情懷》,從全曲的曲調和表達情感來看,是一部帶音畫性質的單樂章二胡協奏曲。初稿與真正實現演奏的時間相差一年之多。2007年10月,在南京舉辦的第六屆中國金鐘獎民樂比賽中,《雪山情懷》被定為二胡決賽指定曲目,同時將該部作品改名為《雪山魂塑》。此曲作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的佳作,表達了劉文金先生對紅軍長征時經歷過草地、爬雪山等過程的革命戰士那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奔向黎明的偉大精神的贊頌。因而,通過音樂創作塑造了中國歷史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這一偉大壯舉,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
這部作品共分四個部分,即征途、雪山、戰友、朝霞。四個部分的演奏皆根據其相應主題而演奏。征途部分,為神圣而悲壯的樂隊前奏,表現紅軍長征的堅韌不拔意志及其大步向前踏的氣勢;雪山部分,戰士們頂著凜冽的寒風爬向雪山,透過慢板與快板的變化來突出在惡劣的雪山環境中,戰士們充滿了思索、傾訴與友愛卻又不怕艱苦、勇往直前的無畏精神;戰友部分,通過有感情的演奏描述出了一幅壯士遠征思念故人的溫馨畫面與親人送離戰士時的不舍,以及戰士們對已經壯烈犧牲的戰友們的痛惜與緬懷;朝霞部分,帶著輝煌的江西山歌音調,音調激情而跳躍,以朝霞預示了曙光的來臨。
二、劉文金《雪山魂塑》的創作風格
(一)以征途背景為創作構思
在這一部分,作者以紅軍踏上長征路途為創作構思。樂隊在穩健固定音型上奏出神圣的鐘聲,音樂形象躍然符上,將那踏上長征途中的紅軍形象通過音樂形象鮮明地刻畫了出來。附點音符、三連音模進等特點,就像那紅軍部隊正在前行時踏出齊齊穩健的步伐,以此也拉開了紅軍長征的序幕。先是純五度大跳,再是附點與三連音節奏相結合,這樣的技法使得音樂仿佛被賦予了巨大的張力與延伸感。“雄關漫道真如鐵”也由三連音而顯得略帶了幾分沉重感,但與附點音符的相結合卻又恰好表現出了紅軍戰士的樂觀革命精神以及不畏向前的堅定意志。一幅紅軍戰士們踏上長征歷經艱險與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就這樣被刻畫出來了。在此處,二胡主旋律進行過程中,戲曲中緊打慢唱的表現手法的運用,使得音樂一邊是二胡富帶歌唱性主旋律行進,一邊配以推進式的附點節奏式與其同時行進,在這樣的巧妙結合下使得音樂悠揚卻又動感。進而旋律線隨之慢慢升高,使得人們激昂的情緒直涌上心頭,似乎將人們帶入了那個艱辛的戰爭年代。此段中出現頻繁轉調的手法讓音樂既呈現西洋調式色彩,又不失中華民族音樂特色,堪稱絕妙。也由此可見,該作曲家不但具有深厚的創作功底,還具有駕馭中西音樂的能力。
(二)以雪山情境做創作技法
在這一主題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多采用內弦較醇厚音色,以此給人們帶來一些空間上的遐想與思索,但又似乎透著一些傾訴情感在里面。同時,醇厚的音色正是幫助主題表達了一種內心深厚之情。紅軍長征途中,翻過雪山時寒風迎面撲來的情境主要是通過二胡的顫弓與下行音階來表現。此段中,慢板與快板的跳轉將戰士們爬雪山的情形形象地描述了出來。先是慢板,面對高聳的雪山,彎曲綿長的隊伍艱辛地爬著,但是戰士們心中是充滿勝利的信念的。進而跳轉快板,表達了紅軍戰士們一往無前的偉大精神。
隨之,樂隊幾個連續的下行音階,使樂曲轉入了D調。二胡獨奏進入慢板段落,使得樂曲畫面顯得細膩,旋律帶著極濃的感情色彩緩緩流動,似乎充滿了悲愴。進入中段后變為暴風雨式的快板,最后,演奏者用右手的弓根將弓毛壓緊內弦,弓桿摩擦外弦,使之發出雙弦噪音,與此同時,左手還要上下有序滑動。這一段特殊的演奏配合伴奏與樂隊的打擊樂器,仿佛聽到山谷中深沉的巨響,暗示了部分紅軍戰士永遠長眠于這皚皚的雪山。
(三)以依戀戰友為創作理念
在本段中,其作品主題為《十送紅軍》,在這一段中表達的情感十分寫意。二胡獨奏中以江西山歌風的支聲復調表達戰士之間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們對家鄉的深深依戀。本段旋律采用的是B調,力度與上一段相比由強變弱。緩緩撥動的旋律把人的情緒慢慢拉入平靜與舒緩之中,加上旋律中那段帶有江西山歌風的韻律,更是把依戀之情深深凸顯出來。在這長途跋涉的革命遠征中,戰友們無不深深思念著情人、懷念著自己的故鄉,盼望早日勝利歸來的心情。借著這音樂,將真摯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使得聽眾也由此似乎看到了紅軍戰士踏過草地、越過雪山、突破重重障礙的艱苦畫面,這樣一種情境更易引起了聽眾的共鳴。在本段中,主要刻畫了戰友們“夢回故鄉”“親人送離”的悲傷場景,因而在演奏時,音色的控制要做到揉弦細致入微地變化,將情感表達得含蓄細膩,才能夠更符合紅軍的形象,使得音樂更加深切動人。
(四)以朝霞境界為創作寓意
此段可謂借助朝霞來寓意光明。描寫的是紅軍歷經艱難險阻后,到達陜北時的莊嚴瞬間,同時也蘊意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輝煌前景。在這樣恢宏的場景下,曲調應當是激昂澎湃的,一般不適合采用二胡這種經常用于抒情的、曲調悠揚婉轉的樂器,故一個難題就擺在作曲家眼前。但對于有著深厚功底的劉文金先生來講,巧妙地克服了這一難題,這也是作曲家創作這首曲子的高明之處。在這一主題部分的演奏中,江西山歌的單調之后,作品的曲調馬上峰回路轉,回復到樂曲初始時明亮的G小調中。上四度的轉調就像那朝起的霞光一樣,使得旋律仿佛染上了明亮、絢燦的色彩。隨之,激情的三連音奏上,將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之主題音調引出,二胡再以華彩變奏式的音型靈巧穿插其中。而那熟悉的旋律再次被奏起,引起了聽眾強烈的情感共鳴,仿佛自己被帶到了那個戰爭勝利的時代。隨后,隨著輝煌、萬馬奔騰的氣勢,音樂在這樣的音響中停止。這一段演奏中,體現了中國革命在艱難險阻中仍然振奮向前的無畏意志和那慷慨悲壯之感。作曲家巧妙地通過二胡把不利變為有利來進行創作,突破了人們傳統地認為二胡只可以用于抒情演奏的樂曲理念。
三、劉文金《雪山魂塑》的演奏技巧
二胡演奏中,弓速、弓壓和發聲點的起奏方式是運弓時非常講究的,因為它關系到發音的質量和特點。
(一)運弓的控制與揉弦的變化
《雪山魂塑》最后一段中,有長達十小節的快板部分,且其快弓旋律的速度對于演奏者來說頗有挑戰性,速度為144拍/分鐘。故要求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兩手要高度配合,將快弓的演奏控制好,才能夠做到音位準確、發音清晰、聲音效果飽滿。而快弓演奏的發音質量,在于演奏者要把握好手臂的動作以及推弓時的力度,保證力度均勻,音色統一。如在快弓演奏時,五指中分別用中指和無名指向里推弓毛,力度合適且能夠掌握推的速度,使得弓毛與里弦很好地摩擦,發出的音色就能變得飽滿、結實。而快弓轉慢弓時,要講究轉的技巧。在快弓的最后一個音時,采用“輕擦弦,快帶回”的手法,即輕拉弦之后要迅速將弓子帶回,保證弓子能夠回到慢弓起奏的合適位置,并將運弓的發力轉移到演奏者大臂上,即可很好地完成快弓轉慢弓。但要注意的是,在通過發力點與力量的控制時,切不可做運弓停頓,只有把握好運弓轉換,使其轉換自如,才能夠在音色上達到統一,從而才能更好地將作品完美地演奏出來。
在《雪山魂塑》這部二胡作品中,開頭與結尾都有使用三連音,并且其弓法大量出現。在前面一段“征途”中,演奏者要很好地把握作品所要表達的場景和情感才能更好地控制弓法。其中,紅軍戰士艱難跋涉中使用的三連音演奏,此時,演奏者就要懂得將重音的弓長進行拉長,以此營造出一種長征途中跋涉艱難的場景。再如“朝霞”一段中,三連音的連續演奏是漸快的,這時,可在快弓三連音時將弓長相對縮短一些,在三連音的弓法轉換上也要做到迅速調整弓位與發力。在這過程中要注意的是,弓毛、弓壓、弓速的控制要把握好,才能夠保證聲音的清晰。
二胡中,左手技法之一則是揉弦。揉弦分滾揉、滑揉、壓揉、摳揉。其中,滾揉和滑揉是改變琴弦的長度,壓揉和摳揉則是改變琴弦的張力。在《雪山魂塑》整段演奏中,“征途”與“朝霞”中要求的是揉弦速度要大且有張力。滾揉與壓揉相互結合,使得力度集中,借此表現出一種戰士勇于向前的革命英雄形象,其昂首闊步、斗志昂揚的氣魄也能通過揉弦的適度把握充分表現出來了。在“雪山”與“戰友”這兩個段落中,是抒情與寫意的描寫,故揉弦上的控制要講究速度與力度的相對小些了。在本曲中,作曲家采用兩種揉弦方法,使得音樂情感的表達達到了各不相同的效果。
(二)演奏中的情感把握
在任何音樂演奏上,“情緒”幾乎是成為演繹作品是否成功的關鍵。而在二胡演奏中,情感把握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為情緒的表達就像是音樂藝術形象。在演奏前,演奏者要選擇與此情緒相對應的演奏意念。因為在舞臺上如果單單是表現理智和冷靜是不夠的,因為這樣的話就顯得作品太為單調沒有情感色彩,沒有情感色彩就沒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所以,只有在演奏時投入自己對作品思想表達情感一致的真摯感情,才能夠將觀眾帶入到演奏的情感上,使得觀眾在聽的過程中能夠引起共鳴,進而達到演奏成功的效果。
然而,如何在這首《雪山魂塑》佳作中做到投情呢?如,樂曲中“戰友”這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投情把握段落了。因為此段是濃厚的抒情段落,是表達紅軍戰友在長征途中對親人的懷念,對故鄉的依戀,但卻又不得不在這種深深的懷念之中將自己脫身出來到翻越千山萬水的革命長途跋涉中。演奏者在充分了解了作曲家的情感表達意圖之后,再充分融入到這種場景當中去調動自己的情緒。《十送紅軍》的主題伴奏旋律傳出后,我們就聯想到了電視劇上戰士們與鄉親分離的悲傷情景。父老鄉親們仿佛不舍分離,但又不得不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戰士們的身上,盼望早日革命勝利歸來。且這一段中,不僅是戰士們表達自己對于故鄉的思念,還表達了對死去的戰友的痛惜與緬懷。演奏者抓住這一點,在演奏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情感充分投入其中,再通過演奏技巧的把握,其旋律、節奏、音色、力度等的把握有度將演奏者的情緒控制得一張一弛,收放自如,做到情感與作品相融合,將觀眾帶入到一種聆聽視覺的音樂藝術欣賞上,達到與作品中心引起共鳴的藝術效果。
(三)意境的創造與藝術聯想
在二胡演奏上,為了能塑造出更高境界的藝術形象,往往離不開已經的創造與藝術聯想。也就是說,演奏者為了使這部二胡作品演奏到一個藝術的高境界中,就必須要在演奏的過程中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以求能夠表達出自己對這部樂曲的中心思想及情感的理解。因為只有在演奏中營造出一種意境,才能夠創造更好的藝術形象。
首先,演奏者要進行意境創造與培養。①讀譜:在樂曲上的所有的符號,演奏者都要仔細地研讀與理解,因為作曲家的創作意圖與表達內容往往就在上面。而讀譜又是對作品了解需要做的第一步。②同化:演奏者在對樂譜進行解讀后,將自己對于樂曲的新的理解通過音符轉換為“心中的音響”,但這種音響只能存在于演奏者自己的內心聽覺上。這實質是一種自身理解與作品內涵相聯系的意境把握。③表現:在以上步驟之后,就到了作品的現實表現了,即演奏者將心中的音響轉換為現實的音響。是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通過理解的意境轉化而來的一種現實表現意境。④經驗積累:演奏者可以通過自身接觸的音樂作品的意境與《雪山魂塑》作比較,如《月夜》或是《二泉映月》。就《雪山魂塑》這部作品中的“雪山”這一段落而言,通常我們腦海中的雪山能夠使人對其產生一種崇敬、雄偉、美麗之感或是高聳險惡、心生畏懼之感,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想要表達的當然是后者。因此,演奏者就要調動自己所積累的情感經驗。在寒風凜冽的冬季雪山中,戰士們衣衫單薄,步履艱難地走在險惡的雪山上,一種畏懼、擔憂在人們的心中由然而生。演奏者抓住這一點發揮藝術想象,在自己內心中營造一幅畫面,再在此基礎上適度拿捏左右手的技巧,使得演奏跟著自己的情感走。
四、二胡曲《雪山魂塑》的時代意義
以長征背景創作構思的《雪山魂塑》,在劉文金的創作風格與演奏技巧發揮上,藝術境界顯得極高。然而,在這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的二胡協奏曲中,作曲家看到的是革命時期的長征精神,這種精神是務實的,更是先進的,無畏與前進的堅信意念必將引領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劉文金先生是放眼于當下,但卻以積極的心態去捕捉未來,這樣的創作極具前瞻性。并且緊扣改革開放后二胡藝術發展的前進性,將其作品引領到二胡音樂發展的時代潮流當中。一直以來,音樂領域的創作就像長征精神一樣向前探索,也只有通過音樂領域中的音樂者不斷地探索,克服創作過程中的艱難困苦,才能迎來音樂的發展繁榮局面,創作出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
五、結語
《雪山魂塑》中體現了劉文金先生在音樂領域創作過程中的與時俱進的創作理念。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二胡作品,無論是該作品的創作風格上,還是演奏技法上,都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作曲家利用二胡將紅軍長征這樣宏偉的歷史題材的形象塑造得淋漓盡致,不僅大大豐富了二胡的藝術表現力,更是將二胡創作引入新一步發展。將紅軍長征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反映現時代音樂創作,使得這部作品的蘊意更深一層,藝術表現力更為強烈。因此,可以說《雪山魂塑》是當代民族音樂的又一部杰作。
參考文獻
[1]岳峰.大愛文金大美長城——劉文金音樂的人文簡釋[J].中國音樂,2013(04):242-244.
[2]王垠丹.劉文金對二胡音樂發展的貢獻[J].中國音樂,2014(01):205-207.
[3]劉再生.大海一樣的深情——論劉文金音樂創作的原動力[J].人民音樂,2007(11):6-9,95.
[4]孫立軍.二胡曲《雪山魂塑》的創作風格探析[J].大眾文藝,2013(24):172-173.
[5]楊亮.二胡曲《雪山魂塑》賞析[J].藝術教育,20014 (11):112-113.
[6]楊美嬡.劉文金《雪山魂塑》解讀[J].大舞臺,2012 (12):31-32.
[7]李少君.論劉文金先生《雪山魂塑》的創作、演奏特點及其藝術表現[D].天津音樂學院,2014.
[8]譚蔚.劉文金二胡協奏曲《雪山魂塑》的分析與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2012.
[9]段言.從劉文金作品看二胡創作的時代性[J].藝術教育,2013(08):84-85.
作者簡介:張源(1992—),女,漢族,江蘇徐州人 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