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媛媛
[摘 要] 通過問卷調查、現場訪談等多種方式對國企進行深入調查,并依據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總結了學校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師資結構、教學模式、校企合作、信息化水平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針地性的改革方案。
[關 鍵 詞] 國企;技工學校;人才培養;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2-0059-01
技工學校等同于高中層次學歷,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管。國有企業主辦的技工學校,作為歷史遺留問題,數量已經急劇縮減,但是仍然占據職業教育一隅。目前國有企業正呈現前所未有的改革發展氣勢,作為國有企業主辦的技工學校,必然要成為改革發展的排頭兵。本文旨在研究兩方面的問題:(1)調研國企技工學校人才需求現狀與發展趨勢,提出國企技工學校人才培養模式中亟待解決的問題;(2)針對問題,探索解決方案。
一、困境
(一)專業困境
近十年,技工學校由于各種因素,不能準確地把握行業需求變化,專業保守固化,導致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于行業發展實際,影響畢業生就業能力與崗位需求的對接,造成與企業需求的脫節。以機電專業為例,從1999年,學校將原來的電工和鉗工組合,設置了機電一體化專業,經過近二十年發展,機電專業開設的課程、培養模式、實訓的硬件設施幾乎保持原樣,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跟其他院校相比,沒有顯著的企業辦學特色,缺少與行業前沿技術的對接,沒有走出校企合作的專業優勢之路。
(二)課程困境
技工學校課程教學的現狀還是學科模式。數據顯示,有72%的畢業生對我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表示滿意,但超過57%的畢業生認為在校學習的課程并不能滿足工作需要。課程體系廣而不精、職業素養教育缺少系統性、評價體系不完善是目前課程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教學困境
目前技工學校的實踐教學水平仍然比較薄弱。調查發現,學生的實操水平、綜合能力普遍不高,第三年的現場實習雖然能夠深入一線,但出于安全的考慮,實習學生“坐著”的時間占多數。造成學生實踐能力的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實訓場所和實訓設備嚴重不足、設備老化、陳舊,處于低端水平,無法滿足實踐需求。與此同時,學校目前的教學管理處于分散和半動態狀態,信息化建設緩慢,無法支持專業建設、課程改革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
(四)師資困境
技工學校在師資方面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1)專業師資配備不足,尤其是實訓指導教師嚴重不足。(2)學校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部分教師揣著技師證卻承擔不了中級工的訓練指導。(3)專業教師的理論和實操能力明顯不足,教師對行業、企業、崗位了解太少,不清楚企業生產一線需要。(4)專業教師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授課,但更高層次的課程開發、行業創新能力尚存不足。
(五)校企合作困境
本文中的技工學校具有事業單位法人資質,隸屬于國有企業,相當于企業辦學,具有先天的就業優勢。但是,企業在用工計劃、學校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完善、人才定位等方面并沒有起到主體作用,對學生教育和實訓的投入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需要,影響校企合作的開展。調查顯示校企雙方都有合作需求,但是由于存在偏差,影響了校企合作動力的形成。在問卷調查中顯示,從1986年至2016年的畢業生專業對口率僅為44%。
二、國企技工學校人才培養改革對策
(一)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國企技工學校的培養目標應依托企業,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養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能適應冶金企業各種崗位需求,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信息應變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二)全面架構校企合作下的專業體系
校企合作既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要手段,也是企業發展的得力助手。既然是互利和共贏,必須由制度做支撐,最佳形式是針對三大支柱專業,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第一步,成立專門的“校企合作機構(部門)”,研究制訂校企合作方案,預測人才需求,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文化對接、崗位對接、師徒對接、評價對接、服務對接等多維對接模式。第二步,成立專家委員會,進行更具體的專業調研。第三步,進行專業設置調整、師資配備和課程資源的建設。第四步,通過校企合作機構,整合資源,建立與各專業崗位對接的企業實訓中心。
(三)打造復合型師資隊伍
制訂中長期師資培訓規劃和激勵制度,建立適宜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自主發展的制度體系,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建設專兼結合教學團隊,充分發揮教師在課程建設與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促進課程改革發展。
(四)創新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
職業能力培養應作為課程體系建構的核心思想。在本次企業調研過程中,全面分析了企業主體崗位人才的職業能力結構,形成了企業所需技能人才的“崗位技能突出、綜合素質良好、具備關鍵能力”的能力框架,在此框架基礎上,打破原有固化的學科體系,采用課題式、項目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出“學中做、做中學”的學習環境,強調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對接,推動教師“做中教”意識的強化,建立多方協作的整體性評價體系,以現有校園網絡平臺為基礎,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化資源管理平臺。實現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過程為依托,以信息化資源為保障的創新性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周瑋.新常態環境下現代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