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潔

【摘要】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以音響和音色為主角的印象主義音樂不斷涌出,代表人物德彪西為首推,他的作品中和聲色彩,層次與意境更為突出。本文就其作品,長笛無伴奏小曲《蘆笛》為例,在調性篇幅音樂素材等展開分析其蘊含的印象主義因素,揭開德彪西器樂曲的神筆面紗,神游他光與影的音樂世界。
【關鍵詞】印象主義;德彪西;蘆笛;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法國西班牙的法雅,拉威爾,意大利雷斯比基,德國的雷格,俄羅斯的斯克里亞賓等人的作品都可以被不同程度劃入印象主義音樂之列,但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領軍人物應首推克洛德.德彪西。
德彪西是當時法國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喜歡以“法蘭西音樂家”署名,19世紀80年代末開始,德彪西以詩人魏爾倫等人的創作找到靈感,所以,他是作為站在浪漫主義音樂發展末端,印象主義前端,同時可稱為20世紀“現代”的跨世紀人物,他的作品如《牧神午后》《大海》,交響詩《云霧》兼具印象主義風格特點,很少有響亮宏偉的音響效果,常用長笛和雙簧獨奏,突出它們的色彩作用,創造輕柔奇異黯淡的音響,旋律線中織體的輕盈與虛無縹緲,音樂意境在譜式風格體現的尤為突出。本文將就德彪西的長笛無伴奏曲《蘆笛》具體分析其潛在的各種印象主義音樂要素。
長笛無伴奏曲《蘆笛》是德彪西于1913年創作,正直他個人創作晚期,健康力 創作力日漸衰退,特別是如何將其所創導的印象主義音樂風格繼續發展問題上,受到步履艱難的影響,這首長笛無伴奏曲整個基調也是凄婉憂傷,簡短,精悍,借助了自然界的風的想象力描繪了蘆葦刮來刮去的整體印象。同時也體現著德彪西說受影響的古代文化,謹慎 古板的記譜彰顯空間與線條的游動。
曲首的Tresmodere點出了德彪西作品的標題之意,如撫摸般柔和,穩定的速度而不恩那個生硬,融洽了風的魅與影的印象。曲子基調建立在降D上,而又無處不在的出現著無調性,開始的降si就體現了這一點,擺脫了傳統的調性開始狀態,一開頭就飄渺起來,莊重的附點節奏顯示了融洽的舞曲步伐與風的沐浴融合。
漸強與漸弱的半音階是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的喜用,德彪西也賦予了它的真實含義,遠望蘆葦整體的運動趨勢,體現了空間的變幻力,接著還是長笛中音區降si,帶有附點節奏的六級音上行音調,為整首曲子氣氛作了強調與肯定。這簡短的僅僅兩個樂節突出了德彪西的個人主觀感受,他所追求的表現對象已朦朧在表演者與欣賞者中的眼前,空間的變幻。
樂句擺脫節拍和小節的支配,樂句進行服從于自由呼吸,在曲中也體現了出來。
整曲第二部分開始由弱輕聲演奏,依舊體現半音化線條,曖昧游動,依次半音下滑,作曲家運用的是音區變化的合頭換尾式創作手法,半音下滑時而落到主音降D,時而落到主音,時而脫離調性,給人一種迷離恍惚,略微倦意的感覺,猶如牧神在冥思。這段要用活躍的思維去練習,音準,節奏,力度,音色都要有多把握,尤其音準。音準的練習是一種想象與思維,視覺與聽覺喚起心理的能動反映。
接下來,進入樂曲中段,主題與曲首相似之中,隱約加了變化與重復,延續了浪漫主義變奏的模式,又增加了自己對自然的想象,這份細膩感是浪漫派作曲家少有的,創新的, 又與注重調性調式功能的傳統音樂拉開了距離。
《蘆笛》中表現的三連音反復露面,不再使用傳統裝飾變奏,而是更多完全的隨意性,即興性重復,主題句頭反復,句尾自由展衍。這樣的流動使音樂變得格外飄忽不定。結構輪廓也變得模糊不清,只有最低音降D的出現,才暗示大體還是在降D大調的范圍之內。各種平行音的集中密集出現,都把作者的注意力表現到了豐富多彩和調式調性游移模糊,整個中間部分雖然沒有清晰的結構輪廓和比較明確的經典曲式歸屬,但是半音階的不停轉換與音區的上下忽映已無處不在體現著蘆葦的變動,作曲家感情的變幻。
樂曲再現的第三部分,音樂又回到了原來比較消極靜觀狀態,采用了句頭重復,借助了長笛氣息的急緩表達旋律高潮,中部樂思也參與了同再現的基本主題對位性結合,音樂表情更加趨于怠倦,模糊,從Enretent開始速度放慢,直到marque——perdendosi,片斷行的主題材料,回憶中漸漸消逝。
參考文獻
[1]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樂的歷史與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