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名
【摘要】《孟姜女》是取材于我國傳統民間小調的一部非常優秀的新民樂創作的大型聲樂藝術作品,也是我國新民樂創作和創新的重要代表作。本文通過對《孟姜女》這一作品的演唱技巧進行分析,希望通過這一分析研究,對日后在演唱此曲目時的演唱者以一定的參考指導。
【關鍵詞】《孟姜女》;演唱技巧;民歌;情感
【中圖分類號】J676 【文獻標識碼】A
一、《孟姜女》的歌曲特色概述
《孟姜女》歌詞經劉麟改編,截取了正月新春、夏夜、九月九重陽節、深冬四個時間節點,推動著歌曲敘事情節的發展,歌詞的改編不僅改變了原有的規律性的季節、月份內容,也改變了原來的四句體格式,格式變得自由,情感表達也更自由。《孟姜女》是一首變奏型多段體曲式結構的聲樂作品,這和我國傳統的民歌曲式有很大的區別,借鑒了西方聲樂變奏曲的趨勢特點。樂曲整體還是分為四個部分,樂曲的結構是ABC的曲式結構。在《孟姜女》的曲調風格上,王志信也進行了新舊融合。舊的方面是沿用了我國古典音樂的宮商角徵羽五音曲調,并以徵調為基礎調。但是在改編時,為了使得曲調更具變化性,因此一方面在徵調基礎上加入了其他調性,另一方面也加入了一些潤飾性的旋律,尤其是在音樂中運用了五度近關系轉調,并在其中使用二度遠關系轉調手法,使得這首歌曲的曲調具有鮮明的碰撞風格。
二、《孟姜女》演唱的研究
演唱實際上需要歌唱演員對音樂作品進行二度創作,改編后的《孟姜女》具有一定的演唱難度,需要由女高音歌唱演員來進行演唱,并且需要女高音歌手具有較為寬廣的音域,才能在歌曲豐富的場景變換、曲式曲調變換中完成好歌曲的演唱。
(一)風格把握
歌唱演員既要把握我國傳統觀民歌的唱法,還要了解戲曲、說唱的一些發音技巧和方法,還要有深厚的西方音樂唱法學習基礎,能夠自然地控制氣息、共鳴,能夠融合多種發聲方法來表現出這種新民歌的演唱風格,并且保證發聲清晰、字腔圓潤、吐字優美,能夠自如地進行跨音域的演唱,借助演唱技巧將歌曲的內涵、情感、震撼力表現出來,并將這首歌曲的“美感”表現出來,詮釋出豐滿的人物形象。
(二)氣息控制
在氣息控制時,主要是會換氣、做好氣息對聲音的支持。這首歌曲的換氣主要是在弱拍和次強拍為開端的小節中,在起音時先迅速完成換氣,再配合腰部力量的運用,完成在氣息支持下的演唱。特別是在表現情緒非常激烈的部分時,需要依靠氣息的流量變化配合氣息的流速來進行控制,在需要表現高音的地方要盡力控制氣息進行沉下,同時避免出現氣緊的問題。
(三)運用共鳴
新編《孟姜女》的音域突破了八度變化,在調式和調性上也有非常明顯的創新,構成了更為豐富的層次變化,體現出了曲式結構的巧妙創新。在延續原有的框架結構基礎上,再創作是通過流暢的旋律和共鳴潤色效果,掌控了整首曲目的音調節奏和速度以及力度上的氣息變化和運用。
(四)應用吐音
演唱中對吐音技巧的處理需要兼顧歌詞意義表達和配合旋律兩方面的要求,較多使用切分音來連貫生動地表現演唱中跳動的音程,配合十六分音符和頓音的應用,產生連綿的效果,達到將旋律和歌詞的融匯。新編的創作更加增強了變化、緊張和對比感,需要更多地應用吐音來增強對人物情感的鮮明刻畫。吐音要求是吐字清晰、語氣語調的恰到好處,并且蘊含飽滿情緒。演唱的發音咬字,前三段要求平穩緩慢,委婉柔和,吐字清晰。后一段,要有意識加重字頭的力度,氣息連貫,加上哭腔,渲染出悲憤激怒的氣氛。在曲目最終的高潮中,吐音需要配合完成對韻味的展現。
(五)情感表現
在演唱《孟姜女》這首作品的時候,演唱者在演唱時可以把自己當做是命運悲苦、歷盡艱難、千里尋夫的孟姜女,讓觀眾看到的不單單是某個女演員在歌唱,而是讓觀眾可以感受到凄苦、哀怨、無助的孟姜女。在整個曲目的演唱中,必須將情感基調統一在悲傷、哀怨、悲憤的情緒上,促成聽者的強烈情感共鳴。在敘事部分演唱時應維持娓娓道來的傾訴感,逐漸展開對主人公悲慘命運的陳述,引出主人公對丈夫的思念和悲切。在最后逐漸引入高潮,將曲目的情感集中噴發出來,非常鮮明地控訴了封建社會的剝削和壓迫。
四、結論
綜上所述,《孟姜女》是我國新民樂創作創新的一代佳作。演唱者應深刻理解該聲樂藝術作品本身的情感內涵和文化內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在演唱時加強對歌曲的體會,結合扎實的演唱基本功形成積極的二度創作,才能真正演唱好這首歌曲。
參考文獻
[1]楊帆.歌曲《孟姜女》中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現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6(06):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