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要】從學生熟悉的情境、手勢(柯爾文)、表現方式、場景入手,將 “高人走矮人走、猜一猜、躲貓貓、小百靈、金點子、找朋友” 等游戲作為線索,以律動、識譜、歌唱、創編、合作等教學活動貫穿于整節課,在體驗游戲的快樂的同時,獲得基本活動經驗。為學生開掘出“新奇”,讓學生耳目一新。
【關鍵詞】游戲;音樂教學;低段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順藤摸瓜,是指根據某個線索查究事情。作為低段音樂綜合課,把游戲引進課堂,讓兒童感到音樂課是最有趣的,對任何一位教師都是具有挑戰的。并不是教師不會游戲,而是怎樣善于、合理的運用在教學中,值得推敲、商榷。在以歌唱為主的綜合課《兒童在游戲》中,通過不斷的實踐、反思、重建,以游戲作為線索,以律動、識譜、歌唱、創編、合作等教學活動貫穿于整節課,在體驗游戲的快樂的同時,獲得基本活動經驗。為學生開掘出“新奇”,讓學生耳目一新。
一、玩“猜一猜”,露出藤頭
鼓勵學生運用除了耳朵和嘴巴外的身體其他部位來表現音樂,他們對音樂的反應就會變得充滿無窮無盡的生命力,抓住這一特點,游戲“猜一猜”的設計,為音樂課平添了許多生動和活力。
在音樂聲中根據音樂情緒的起伏做有規律的“高人走和矮人走”的韻律。并將學生們熟悉的游戲活動(拍球、打掌掌、跳繩等)以動態的形式貫穿在樂曲中。學生們情不自禁地跟著手舞足蹈,模仿起游戲動作。音樂結束后,請學生猜一猜老師模仿了哪些游戲。在老師的帶領下,他們神情是那樣的專注,還通過自己的表演讓大家猜一猜他們所喜歡的游戲。學生在體驗中積累了經驗。也為下面學習內容的生成提供了資源。在游戲中,把枯燥的教學變成學生感興趣的體態律動,感悟音樂節奏、體驗音樂課堂的樂趣,使學生愉快的摸到“藤”的前端。
二、學“躲貓貓”,揭示藤干
識譜教學不僅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理論基礎部分,而且對于教師的音樂知識傳達和學生更好的掌握音樂都有著重大的意義。游戲“躲貓貓”,把音樂教學因素和游戲緊密結合,做到分散難點,化難為易。
在識譜教學的活動中。首先利用課件將歌譜中的每一個音以動態的形式一邊唱一邊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視聽感知音樂的變化。接著,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科爾文手勢中。學生隨著模仿,在多種感官的參與下,感受不同的音高。然后,與 mi sol la 三個小音符做躲貓貓游戲。當歌譜中的mi拍腿來代替時,生邊聽邊觀察,很快發現小音符mi在躲貓貓。以此類推,當sol、la兩音出現時,分別用拍手和拍肩代替。學生們在游戲中不知不覺記住了音位。并將mi、sol、la三個音由低到高的位置擺好。學生在邊看邊聽中,很容易就找到了相同的樂句。通過師生、生生接唱的形式,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識讀樂譜、運用樂譜。就這樣,在妙趣橫生的游戲中,學生順利握住了“藤干”。
三、唱“小百靈”,呈現藤節
(一)反復體驗,愉快歌唱
學生在反復聆聽中和體驗中,不只是依靠歌詞去理解音樂,更是從歌曲內容,朗讀的速度、力度等諸多方面去體驗、感受音樂、表現歌曲。在學唱過程中,教師設計了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體驗,“選擇你喜歡的樂句唱一唱;哪一樂句對你最具有挑戰”。當學生唱到有高音do這一句時,老師提醒“這個音符是高音的do,比la還高。”在不同的要求中,讓學生一遍一遍地演唱。既解決了歌曲中的難點,又讓學生直感地觀察到音樂的整體性。
(二)感受音樂,優化形式
針對所學歌曲的特點,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用多種演唱形式表現歌曲。學生想出了,男女聲對唱、輪唱、接龍唱、獨唱、等。這樣既可以使歌曲演唱形式多樣化,又可以強化并延展學生演唱歌曲興趣。促使學生積累演唱經驗、豐富藝術表現形式。
(三)發揮想象,創編歌詞
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將喜歡的游戲創編進歌中。在互動的過程中,有些小組的學生在創編時找到了竅門,根據歌詞的節奏、游戲名稱的長短來添加。兩個字的游戲名稱就用其它兩個字的游戲名稱進行創編。以此類推,唱起來順口、有節奏感。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中學習音樂、享受音樂,體驗到創編的樂趣。
四、跳“找朋友”,摸到藤瓜
在音樂聲中,教師隨意邀請1-2位學生參與“找朋友”的游戲活動。游戲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經驗,讓他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沒有緊張的心理壓力,完全處于輕松,愉快的狀態。聆聽、感受、表現、展示已有的生活文化體驗,激發了記憶,引起了情緒的投入,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在動、聽、唱、創、演等活動過程中意識到音樂是從社會生活中來,可以更好地表達人的情緒、情感。學生終于摸到了“藤”上的“瓜”。
總之,低年級的音樂課在游戲的牽引下,就可以讓音樂課“活”起來,使學生在音樂中“動”起來。調動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音樂中去,感受美、欣賞美、學習美、創造美、表現美、懂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