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平來
【摘要】學生既是老師教學的對象,更是全部教學活動的主體,成功的教學只能是建立在對學生充分而正確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發展現狀和發展需要設計和實施教學,才可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音樂課《這是什么?》的教學設計中,我遵循小學一年級兒童“好玩心與好奇心、好表現心與好勝心、好成功心與好榮譽心”等心理特點,運用“童話故事”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活動,在滿足兒童“六心”心理需求基礎上激發兒童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一年級;兒童;心理特點;教學方式;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學生既是老師教學的對象,更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成功的教學只能是建立在對學生充分而正確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發展現狀和發展需要設計和實施教學,才可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踏上講臺初期,我的小學一年級音樂教學設計更多的是關注教師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怎樣學的問題,也因此不少學生表現出學習乏味的狀態。通過學習與反思,我意識到自己教學方式上存在的問題,并在后來的音樂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學的問題,在音樂課《這是什么?》的教學設計中,反映了我對小學一年級音樂教學的認識與觀點——只有遵循兒童心理特點的教學方式才利于激發兒童參與學習的興趣。
小學一年級兒童都有“愛玩、好奇心重、好表現、好勝心強、希望成功與追求榮譽”等心理特點。在音樂課《這是什么?》的教學設計中,我運用“童話故事”的情境活動與具有競爭意味的“闖關”比賽創設一個具有“游戲”意味的學習氛圍。帶有“娛樂”意味的學習活動在滿足兒童“好玩心與好奇心、好表現心與好勝心、好成功心與好榮譽心”中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興趣。
一、在滿足兒童“好玩心與好奇心”的需要中參與學習
教師要善于選擇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方法適當,學生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從動機產生來講,動機的產生受內外兩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個體內在的某種需要是動機產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環境則作為誘因,引導個體趨向于特定的目標。“好玩心與好奇心”是一年級兒童的內在需要,我們的教學設計如果能從兒童這一心理需要出發設計外在誘因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就能調動了。
在音樂課《這是什么?》的導入環節,我請孩子們帶著故事和謎語來聆聽音樂,這樣的導入誘發了孩子強烈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玩心,同時誘發學生想進一步了解的動機,這個動機誘導學生能專注地去聆聽接下來的內容。當學生通過聆聽猜出謎底后,教師又以要去“鬧鐘王國”的童話般情景創設誘發學生愉悅的參與動機。
以上教學設計看似從滿足兒童好玩心與好奇心的需要出發設計,實質是通過運用適合小學一年級兒童心理特點的教學方式,達到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
二、在實現兒童“表現心與好勝心”的需要中參與學習
從動機的指向功能來講,有的孩子參與學習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贊賞,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兒童。為了給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機會,在接下來的環節,教師在故事中加入了闖關游戲,這一活動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表現自己、想取得勝利的欲望。
學生帶著表現自己,獲得成功的心理躍躍欲試。在組織學生闖關活動中,教師運用了問題教學法促成孩子的自我表現,運用示范演示法幫助孩子解決難點,運用游戲活動法鞏固學習。當然,在孩子表現自己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困難,教師鼓勵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遇到難題時可適當降低學習難度。因為,動機的最佳水平隨著活動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簡單容易的活動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當活動難度加大時,動機強度要降低。
三、在成就“好成功心與好榮譽心”的需要中參與學習
在孩子們慶祝“闖關成功”時,老師又額外加了一個難關。教師設計這一環節,目的是綜合訓練學生“運用與表現”所學知識技能的能力,加上兩種樂器伴奏,有一定難度。在學生成功的情緒狀態下,教師加入這個活動,這對好成功與好榮譽心的孩子來講具有挑戰性,如果能“闖關”成功,學生會獲得更高層次的“成功感與榮譽感”。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動機分為匱乏動機和成長動機。他認為,“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需要的最高層次。成長動機是被高級需要所驅使的動機,是指個體試圖超過他以往成就的動機。在這種動機的驅使下,人們愿意承受不確定性,緊張及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潛能得以實現,這種實現體現的心理狀態是:成功感與榮譽感!
當孩子們闖過了“運用與表現”這個難關,教師在屏幕上打出“闖關成功!”的畫面,孩子們興奮、雀躍!此景此情,孩子們一定滿懷喜悅,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成功更是來之不易,這種喜悅定會成為吸引孩子參加音樂學習的動因。
參考文獻
[1] 張厚粲.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
[2]勞凱聲.教育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