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作品的形成離不開對位技法的運用,對位技法就好比邏輯關系,讓音樂的思想得以表現出來。在音樂創作中,對位技法的類型有很多種,每一種對位技法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從而讓音樂展現出不同的光彩。本文主要是針對音樂創作中的對位技法的類型進行理論描述和歸納,對音樂創作中的對位技法有一個清晰的了解,進而為音樂創作中對位技法的使用有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對位;復調;織體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對位,顧名思義就是點對點,音對音。在后來的發展中,慢慢由點對點、音對音發展成更復雜和更多樣的形式。例如線性對位,是以旋律線條為對位因素,進行旋律線條之間的對位結合。因此,現在的對位技法,不僅涵蓋的范圍更廣,而且更加精細。
對于音樂創作中的對位技法,陳銘志老師的《復調論文集》中《新時期音樂創作中的復調新織體》對我國新時期音樂創作根據聲部組合的特點,把織體劃分了以下類型:延音對位,其形態是和聲中音的排列是一個聲部接一個聲部的逐次進入,并且每聲部都作長音連續,相互間通過節奏變化,顯示對位效果,正真的旋律線是由各聲部的第一個音構成;微型對位,就是在一個聲部先構成一個微小的動機型,其他聲部的材料都是從這個微小動機中衍生出來的新變體,變換節奏出現一些對比性的結合;階段對位,即將一個完整的旋律有機的截開分成幾個段落,然后縱向重疊,同時橫向進行中,每個截段在不同聲部進行模仿。四、固定音型,源于非洲民間音樂,主要就是以固定音型為單位循環進行;色彩對位,往往是在一個狹小的音域內構成一種視覺上的線條,而聽覺上不易辨認,無線條對置感,僅有色彩意義;節拍對位,采取不同的節拍對置,使節拍組織構成對位;直向對位,先寫好一段音樂,然后將這段音樂中出現的幾個旋律在各自聲部內均向外伸展或向內收縮;節奏對位,以節奏為基礎進行旋律的創作,先完成節奏結構;菱形對位,這是一種形態的說法,是一種對稱結構,縱向和聲的效能受橫向線條運動的支配;音色對位,主要就是借助音色和音區的表現力,又可稱之為“點描法”;調式、調性對位,就是不同的調式、調性相互疊置產生的對位。陳銘志老師的論文把織體形態,也就是八對位形式分了這十一種。
趙晶的《“結構對位”的思維及其實踐》中闡述了“結構對位”這個概念。文中認為:音樂結構的多重思維可以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某種結構元素為中心,余下的結構呈向心的表現形式;另一種是各種結構元素平分秋色、平等獨立的“離心”的表現作用。這既是結構對位的理論基礎。結構對位是賈達群教授所提出的,其定義音樂結構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內容,音高、節奏、和聲、音色(響)等都是其結構元素。這些元素在作品中都有其自身的結構,如旋律(音高+節奏)的結構,和聲的結構,音響(音色+織體)的結構等等。盡管如此,根據作品的不同寫作方式以及上述各音樂結構元素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便形成了以某種結構元素為中心,余下的結構呈向心或離心狀態的音樂作品之總體形式化結構。顯然,音樂作品的總體形式化結構體現了元素間的相互關系。這樣的相互關系其實就構成了不同結構元素在同一時間內所形成的對位關系,即結構對位。
總體來看,對位技法的集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因為一點點的改變,就會讓音樂出現不一樣的感覺。音樂創作中的對位技法主要分為區間上的對位、空間上的對位和時間上的對位三種形式,各種具體的對位技法都是在這三種的框架下進行的。對位在作曲中具有廣泛性,在創新的探索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以本人對對位技法的梳理,覺得對位技法主要是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區間、空間和時間。首先,對位技法在區間上的體現主要在音的方面,例如直向對位、菱形對位、截段對位等,這些以音為基本對位要素,主要使處在不同區間的音或旋律之間進行各式各樣的結合,比如反向、同向、交錯、模仿等等,就好比在二維平面內以不同的區間或區位相結合,產生多樣的音響效果,不同的區間或區位的組合讓音樂的邏輯關系產生多樣的表達形式;其次,對位技法在空間上的體現主要在音色方面,例如音色對位等,因為不同的音色帶給聽眾不同的感受,對比感很強,再加之不同的表現形式,相互之間的碰撞和融合會非常明晰,對于樂思的矛盾尖銳化,高潮的表現和鋪墊都是很好的對位手法。最后,對位技法在時間上的體現主要是在節奏方面,例如節奏對位、節拍對位等,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因此時間的變換和相互組合會讓音樂更具戲劇性,也讓音樂作品更具表現性。
參考文獻
[1]陳銘志.復調論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趙晶.“結構對位”的思維及其實踐[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8.
[3]賈達群.結構對位之層級與類型[J].音樂研究,2016(02).
作者簡介:陳楚(1991—),男,安徽淮南人,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2015級),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