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音樂受到過外國文化的諸多影響,其中學堂樂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中國音樂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有力證據,毋庸置疑,這是我國音樂教育的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轉折點。由此不得不說,在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溝通中,中國的音樂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音樂教育的水平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推動了中國教育走向更加系統化和規范化的發展。這首具有歷史意義的學堂樂歌有諸多的特點,不僅包含了時代性的特點同時還包含著民族性的特點。本文采用了文獻研究法和歷史分析法,系統且完善的把學堂樂歌在近代中國音樂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在音樂史上的特殊性進行了必要的研究和總結,主要涵蓋了學堂樂歌的發展歷程以及重要代表人物的事跡以及一些重要的轉折點,此外,還對樂歌所帶來的影響與局限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綜合和敘述。
【關鍵詞】學堂樂歌;音樂教育;中國音樂史
【中圖分類號】J609 【文獻標識碼】A
在悠悠的歷史中,學堂樂歌的盛況是最為美好的,他是一個時代的標志,也是那個時期社會的縮影。音樂史同其他歷史一樣并不平靜,猶如一條長河,不可避免的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沖擊,但到頭來不是被同化了就是被排斥在外,但是它會一直默默地講述著自己的事跡。學堂樂歌在歷史的長河中就像流星劃過,僅僅一閃而過,是否還有對它再次研究的必要呢?錢仁康先生對此別有見解,他通過大量閱讀各種書籍,特別是對中外音樂史的上時間研究,并對此研究時間長達十八年,嘔心瀝血地編纂了一部畢生著作——《學堂樂歌考源》,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先生這樣的行為就更加肯定作者的做法,因此對樂歌進的探析和認識是很有必要的。從中國音樂的悠悠歷史來看,學堂樂歌的發展可謂曇花一現,但它所啟迪的思想以及對社會的反映是無以復加的,因此個人認為,在此對它進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非凡的意義。
一、學堂樂歌在近現代音樂史上的角色扮演
中國各階層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影響在鴉片戰爭時期顯得尤為突出,致使社會各界的領域遭到的災難不斷,但是這也從客觀方面促進了它在某些方面的發展。隨后洋務運動等一系列愛國活動的發動,也為近代音樂教育的提升和創新加入了新的內涵。梁啟超先生曾在《飲冰室詩話》中這樣寫道,音樂是造就人類的第一要素,他提出了其他類似的重要觀點。也許正因為有了像梁啟超先生這樣的支持者的強烈支持,從1903年開始,音樂走進了普通學校的課堂,成為學生們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政府的態度也變得明了,1904年清政府在頒布學堂章程中對樂歌課的開設給予高度贊賞,從此新學堂的樂歌就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樣在各處開花。
二、學堂樂歌在近代音樂史上的發展
(一)樂歌在近代音樂史上的發展
自鴉片戰爭后,列強進入中國,客觀方面,西方的一些東西也在流到中國,西方的文化知識隨之進入到中國。許多學著開始奮發圖強,為中國尋找一條可選之路。而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898年,康有為向光緒皇帝上書《請開學校折》,康有為前瞻性的認識到了其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要創辦新式學堂。梁啟超等維新派文人們積極行動,通過多種方式傳播,如在學校開設等。
20世紀上半葉,大量文人雅士參與到音樂的事業上來,啟超等先后動手創作歌曲,并進行大肆宣傳,此外李叔同等雖然在外,但也參與到這當中來,他們的這一舉動很大程度上推進了學校歌唱活動的發展。
(二)樂歌的藝術特征表現
清末明初是一段艱難的時期,在外來文化音樂的影響下,歌詞也有了很多變化。歌詞內容大部涉及到當時的社會,強烈的愛國情懷是整個詞曲的基調,這也是樂歌是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類,目的是為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喚起中華兒女的的濃濃愛國之情。
日本歌曲的影響,曲調填詞方面也有些變化,編寫方式更是與眾不同,隨后又更具歐美基調有所改變。當時樂歌中有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同一個曲調有不同的詞,甚至同詞被配以不同曲調。我國歌曲填詞的樂歌不多的現狀可見一斑。
(三)樂歌的代表人物與貢獻
隨著一步一步走向壯大,隨之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音樂教育者與樂歌編寫者,當時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音樂教育家就屬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了。編寫的樂歌數量最多的樂歌之父沈心工,作品多達180首,有名包括《民國唱歌集》等,沈心工編訂的《重編學校唱歌集》,被納入到小學的正式學習范圍之內。他所編寫的樂歌也很有特點,取材多樣,語言接近口,代有很濃郁的“富國強兵”味道,宣揚愛國精神、新思想、發展新文化,不可否認,沈先生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樂歌運動第一人。
樂歌運動學者李叔同。他的很多作品都被大家所熟知,《送別》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李叔同先生的作品同前面的作者有些許不同的是他所編寫的歌曲很注重曲調,尤其講究文辭的用法,帶有藝術性質的抒情曲調是他的樂歌的主旋律。在藝術審美價值方面來講,李叔同先生可以說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了,這也是他的歌曲流傳面廣的主要原因,歌唱方式多樣,作品的形式完整等的特點也有顯現。
三、學堂樂歌在近代中國音樂史上的音樂教育意義
(一)學堂樂歌對學校音樂教育以及社會音樂教育的影響
從近代音樂的發展來看,中國的教育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有所變化,由于西方文化的影響,隨之帶來的文化改變也影響到了音樂。西方的音樂教育體制在客觀的入侵下,對中國的的教育體制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最為突出的就要算是樂歌的傳唱了,中國社會也開始慢慢地接受從西方傳過來的知識,中國也開始體系的學習研究,例如教授簡譜、介紹五線譜、推動集體合唱的歌唱等。在這樣的影響下,慢慢的在我國本土,形成了獨特的有自己思想的的團隊。從此我國音樂開始了壯大和創新之路。
這影響還波及了社會音樂教育,社會現實、人民生活的狀況,在學堂樂歌中得到了詮釋。這些作品反映了國民的想法、響應了時代的感召,它對社會活動的促進也是極有意義的。學堂樂歌還加入了其他形式,例如合唱隊等,表演形式也不拘泥于以前的單調,從此樂歌的影響就擴展開來,在最初的學校一直發展到社會,受到大家的一致歡迎的民主革命思想的歌曲最為常見的。
(二)學堂樂歌下民族性音樂的影響
民族性的才是全人類的。音樂不能脫離民族而單獨存在。所有學堂樂歌的產生多種多樣的可能性,但是隨著民族的發展而產生的說法最具說服力。樂歌是將以中國傳統曲調為基調的,其中就會有很多的民族文化摻雜其中,最有利的證據就是《祖國歌》就是根據《老六板》改變得,雖然這樣的現象發生的并不多,這也是學堂樂歌的弊端之一了,但這種民間音樂在學校中傳承的方式卻是值得肯定的,他打破了原來的口傳心授的方式,學堂樂歌作為近代音樂史上的開端,它的產生一定程度上為民族音樂的發展做了很大的貢獻,尤其在傳播、繼承與創新上的努力更是值得肯定的。
四、結語
隨著民主革命的爆發,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在次環境下的學堂樂歌也不例外,是歷史的必然的結果。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在推動著音樂發展的同時,也出現過一系列的問題。對待學堂樂歌的態度應該是在積極學習西方精華,并且也要將自己的民族音樂的加入其中。要客觀全面的評判西方傳授過來的知識。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吸收了其中的重要部分,加入新的力量,由此學堂樂歌在它的發展中總是積極向上的。對我國音樂教材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在中國音樂發展史這條悠悠的長河之中,它的存在具有不可替代的有特征,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
[1]劉傳利.學堂樂歌中的音樂教育轉型初探[J].大眾文藝,2015(02).
[2]王冰云.西風東漸 樂歌升起——論學堂樂歌的產生與發展[J].名作欣賞,2014(36).
作者簡介:張哲琦(1988—),女,山西大同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