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育作為重要的人文類學科,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門重要必修課,音樂教育在對學生審美視角、內在素養、創造性思維等方面的全面培養有著重要意義。在我國新課改的大環境下,整體教學環境對初中音樂教師內在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實際教育工作中充分運用各種教學理念、教學技術分析,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本文就中學音樂課程和信息技術融合現狀開展分析,挖掘其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通過這些問題提出科學、高效的優化策略,希望能為我國廣大初中音樂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初中音樂;信息技術;有力融合;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傳統初中音樂教學課堂存在的問題
在應試教育影響下,教育課堂通常采用教師為主體,學生機械記錄的方式開展,極大程度地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力在課堂上的發揮,不利于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和創新思維的產生。音樂課堂培養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和樂感能力,在教學工作中如果教師仍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會造成學生興趣內驅力的缺失,甚至還會出現厭學的現象,傳統教學的最大弊端在于,學生由于缺乏興趣在課上學習效果較差,在課下自發學習的習慣又未能成功養成,導致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較為淺顯。針對這些問題,要求廣大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多媒體網絡技術適時、高效地運用,通過情境建設,提供具有畫面性的教學素材得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全面了解音樂內涵,在喜歡上音樂課程基礎上實現學生具備基本的音樂鑒賞能力。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運用策略淺析
(一)巧用多媒體技術,實現教學課題生動引入
初中音樂課程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初中音樂教師如何在課堂導入階段就成功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音樂知識雖然抽象難懂,但是許多知識都能夠通過多媒體素材賞析呈現,教師在實際課堂導入階段可以向學生播放電影和動畫等課件,通過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呈現畫面化知識,使學生在音樂意境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為接下來的知識點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例如在《走進西藏》章節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對西藏的了解較為淺顯,這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前收錄跟西藏有關的風景、詩詞、歌賦,并制成多媒體課件,在課上通過播放課件幫助學生對西藏的美景具有直觀的感受,然后音樂響起,教師在音樂的烘托下為學生講述關于西藏的美好故事。這樣的多媒體音樂課堂能夠實現對學生音樂審美、藝術審美、感性認知等多方面的綜合培養。
(二)巧用多媒體技術,促使學生體會到音樂的美感
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技術的過程中,在情境構建完畢后,需對學生進行相應美感教育,使學生在聽覺、視覺、思維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培養,只有通過多種感官的共同作用,才能加深學生對音樂美的深度體驗。例如在《誰不說俺家鄉好》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現祖國山河的美麗,然后將學生分組,分組完成后討論家鄉的美景、美物、歷史,然后進行隨堂創作,加深學生對家鄉的情感。在此階段完成后,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必然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會學生如何利用音樂正確抒發對家鄉的情感。
三、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需注意的問題
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若想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就需在教學過程中秉持恰當性、適時性、適度性等原則。首先,許多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開展音樂知識點教授過程中,未對課時有所規劃,造成多媒體課件喧賓奪主,把音樂教學課堂變成了PPT、視頻展示課堂,這樣的是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的;其次,許多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技術過程中,未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忽視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在情境中無法跟上課件的節奏進行思考,一節音樂課程的容量過大,教師在課上想盡可能多地講解知識點,反而導致學生無法很好地吸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適時、適當、適度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是對每一位初中音樂教師素質和能力的考驗,需各位初中音樂教師多學、多做、多思考,最終掌握符合學生實情的多媒體運用辦法。
綜上所述,在當前素質教育大環境下,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是能夠培養學生內在音樂核心素養的。在運用過程中,教師需秉持適時、適度、適量的原則,通過多媒體技術不斷構建場景帶領學生深入其中學習音樂知識點,促使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創作能力不斷增強,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蔡環.淺談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應用實效性策略[J].新課程學習(上),2012(08):6-8.
[2]陳丹萍.初中音樂的“多媒體+”教學模式探究[J].新課程(下),2017(01):129-130.
作者簡介:邱靜(1981—),女,漢,安徽淮南,本科,中教二級,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