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報馬鞭是滿族傳統的集體體育表演項目,與滿族秧歌類似,運動強度又超乎于滿族秧歌;表演形式多為載歌載舞,韻味美感又稍遜色于滿族舞蹈;既可以在田間地頭表演,又能登上大雅舞臺;既是老人們鍛煉身體的器具,又是孩童們開心戲耍的玩具;可以表現阿哥的驍勇善戰,亦可以表現格格的善良柔美;正是這種特殊的民俗藝術,才具有民族歷史發展的研究價值,才能夠成為傳承和發展的民族瑰寶。
【關鍵詞】民族體育;報馬鞭;音樂元素;傳承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A
一、認識報馬鞭
滿族體育競技項目“報馬鞭”, 源于古時候的滿族傳遞消息的士兵,當士兵臨近驛站的時候,就會用力搖動手中帶有鈴鐺的鞭子,用來傳遞各種信息,一站接一站連續不斷;當人們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時,又會搖起手中帶有鈴鐺的鞭子,傳遞捷報,以示慶祝。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一項眾人參與的集體體育項目——報馬鞭。
二、報馬鞭情景再現
作為民俗文化的傳統項目,2008年報馬鞭被列為第一批哈爾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已經晉升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尤其在阿城區料甸子滿族鄉傳承得完整,多次受邀在金源文化節、全民運動會、藝術節等大型活動上展示,也收到了各級媒體的關注,2016年春節前夕,中央電視臺春晚劇組專門來采訪錄制、省市區電視臺也多次報道,如今也成了阿城滿族文化的一張名片!
三、報馬鞭中的和聲
今天的報馬鞭,已經演變成木質的一米半左右長的木棍,漆有宗教色彩的顏色,一側鑲有吉祥的彩帶,另一側鑲有銅質、鋼制、或鐵質的鈴鐺,既可以發出擊木的聲音低音:砰 砰 砰;又可以發出金屬的高音,當 當 當 ;二者相互交融,報馬鞭自身的和聲效果,形成了自然的和聲;而表演參與者的時而踢踏的腳步聲、時而擊掌的拍擊聲、時而歡呼的吶喊聲,形成了和諧的原生態的和聲;還有報馬鞭敲擊地面、敲擊身體各個部位發出的或強、或弱、或快、或慢的聲響,形成了錯落有致的絢麗和聲;而這些,僅僅是報馬鞭表演過程中的自然聲響,那源自于背景音樂給予的襯托,才是將原生態聲響升華的藝術。
四、 報馬鞭中的節拍
最初接觸報馬鞭,是居住在滿族料甸鄉南紅村的一位近八十歲的關姓老人家,基本都是變換拍子,多種拍子變換使用,有一拍子、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五拍子、六拍子、七拍子、八拍子、九拍子、散拍子……能有的拍子都會有,這樣的節拍使用,也正是報馬鞭集活潑靈敏、動感十足、優美纏綿并存的原因,也讓我們看到了祖輩們的藝術天賦,傳承者們的精良演繹。
五、報馬鞭中的節奏
由于報馬鞭表演是眾人集體項目,所以需要一種多人合作、多鞭合作的韻律配合,這便是節奏。在記錄報馬鞭的音樂中,規整的節奏型很少,但是卻都遵循著音樂的發展,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全音符、十六分音符、附點音符、切分節奏、多種休止符,以及它們之間多種多樣的組合,甚至讓人意想不到,這種有規律的反復、對比,以及各種有規律的變化組合,就構成了相互關聯、錯落有序的音響效果。參與的人們不僅僅在聲音的層面上獲得統一的信息,也能從同伴的肢體語言中感受思想,更能從合作的運動中體驗情感,這就是報馬鞭發展到今天的本源。
六、報馬鞭中的舞美
報馬鞭表演者身著艷麗的服裝、頭戴飾品,腳著民靴,原汁原味的滿族舞美服飾;舞者一般單手持鞭,或以鞭擊打身體的某一部位、或以不同姿勢敲打地面、或兩三人之間相互敲擊,按照一定的節奏發出聲響,現場壯觀、氣勢磅礴。有打肩膀、打地面、打腳背、打腳跟、打腰肢、打大腿、打小腿、雙人輪打、三人互打、多人圍打等等,表演者的柔韌性、協調性、靈敏性都體現得尤為突出;有原地靜態打、有運動打、有走隊形打、也有高難度套打,表演者的表情美、 肢體美、造型美都在合作中展現的淋淋盡致;有獨立的成行的統一動作、更有傳承者創新的杰作。因此,與其說報馬鞭是一項體育運動項目,不如說是一項藝術瑰寶更加貼切。
七、結語
報馬鞭的誕生,不僅反應了當時民族部隊的信息傳遞方式,也表現了當時民眾的樂觀生活態度。幾千年來,肥沃的黑龍江流域養育了眾多的少數民族,滿族的文化,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源于歷史發展的需要,與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融合了許多,因此保存完整、特色鮮明、典型的滿族傳統項目已經屈指可數,報馬鞭就是很珍貴的一項,在運動中滲透出來的音樂元素,讓這想傳統的技藝充滿了神韻與魅惑,不斷在民間擴散開來,傳遞一種民族內在的剛毅與外 在的自信。
參考文獻
[1]石偉光,劉桂騰,凌瑞蘭.滿族音樂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肖艷,哈爾濱市阿城教師進修學校音樂研究員、阿城區音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省音協古箏分會理事、阿城區非遺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