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梨麗
[摘 要] 時尚健身操是一項新興的健身運動,有著自身的運動特點,其運動內容和形式為學生所喜愛,并且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塑造完美人格,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將時尚健身操引入職高體育課,符合教學改革的方向,有利于提高體育教學活動的參與積極性,有助于提高對身體各素質的鍛煉和對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是學校體育向健身體育、娛樂體育、大眾體育和終身體育發展的趨勢。
[關 鍵 詞] 時尚健身操課程;職高體育;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115-01
一、在職高體育課程中引入時尚健身操課程的必要性
職高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方面。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網絡應用的普及以及學生接受新信息的便捷性,使他們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現在的體育教學要求了。
職高生絕大多數是中考失敗或文化基礎差的學生,但他們的體育意識和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都較差。而以女生為主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他們的體育基礎普遍較差,身體素質較差。他們對學習敷衍了事,對體育課堂教學也表現出不認真,更有不少學生抱著“體育課就是休息課”的態度坐在草地上、操場邊,體育課成了不受女生歡迎的課程。因而在職高體育課程教學中,運動變成了被動的項目。
但多數學生對參與體育運動是感興趣的,這可能與他們的年齡正處于青春發育期,興趣廣泛有一定的關系。高中生正值好動的年齡,對體育充滿新奇。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大都反映體育教材缺乏創新,內容注重考核而空泛,使學生上體育課無精打采,課堂氣氛不活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潛能的發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單一,從而使學生缺乏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和活動的動力。體育學習處于枯燥和被動的練習中。
二、在職高體育課程中引入健身操課程的可行性
健美操、啦啦操、街舞等時尚健身操教學內容深受女生的追捧。在音樂的伴奏下,以各種步伐、操化為主結合舞蹈、技巧等達到健身、健美和健心。其平民性、生活性和隨意性得到了很多學生的喜歡。時尚健身操解除了學生過多的束縛,無論是教法上、組織形式上、體育學習評價與課堂評價上都有了更大的靈活性。無論采用什么內容,何種教法,只要能達到教學目的、教學要求,使學生快樂,達到鍛煉的效果,引起他們的興趣愛好,便是可行的。可是要引入健身操課程,其必備條件是學校所具備的場地設施以及教師的技能儲備。
我所在學校為職業高中,其專業為學前教育、財會和模具數控。教學設施比較落后,雖有塑膠操場,卻無室內體育館。但引入健身操課程的有利條件便是我們有多個舞蹈房,平時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舞蹈所用。時尚健身操開展的前提條件為一片場地外加一套音響設備。
有場地,沒有相關教師一切都是空談,學校教師的技能儲備顯得尤為重要。在編體育教師基本普遍都是從專業體育院校畢業。在校所學內容比較全面,對時尚健身操的課程也均有涉及,即使如此,教師仍缺乏教學培訓,缺乏該方面的教學能力。因此,無論從教師自身以及學校都應該注重培訓,校方應給予大力支持,多提供培訓的機會。積極參加每學期48學時以及90學時的繼續教育培訓,也為教師能開展時尚健身操提供了支持。可以說,有條件且專業相關的職高學校,要引入時尚健身操還是可行的。
三、引入時尚健身操課程后的實際效果
在職高學校體育課程教學中融入時尚健身操,使教學形式活潑、教學內容多元化,既迎合了體育社會化的需求,也是實現快樂體育的有力途徑。可以將多變的時尚健身操的教學方法運用到職高體育教學中,對其進行補充,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時尚健身操的教學豐富了學校體育教學,更加完善多元化課程的教學內容,鍛煉方式更加全面,手段更加靈活,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愛好、體能能力選擇鍛煉方式,便于學生長期堅持,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目的。
(一)更符合年輕人的性格特征
由于時尚健身操并非傳統的單一的形體訓練課程。而是把包括操化類、舞蹈類、塑形類等多種元素有機結合,使表現形式更加優美、多樣化。課程生動有趣,內容多樣,比起現在的職高體育課程更符合職高學生熱愛新鮮事物,敢于嘗試新穎、獨特的新生事物的性格特征,并可滿足他們對代表美的一切事物的向往與追求。
(二)對形體的全方位訓練,更能滿足年輕人對美的要求
多種運動元素的融合,學生可根據自身需求進行練習,在教師的帶動指導下,使身體各部位得到更充分的鍛煉;在運動量較大的有氧健身操或有氧踏板運動中結合調節性的形體訓練,既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又可以塑造形體,滿足青少年對自身形體美的要求。
(三)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不管是常規的體育課程還是引入的健身房課程,其目的便是健身,通過各種符合學生心理發展以及本體需求的課程鍛煉,刺激其運動欲望,長期形成鍛煉習慣,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參考文獻:
[1]吳書友.高職高專體育教學現狀及存在主要問題探討[J].成功(教育),2012(11).
[2]李保忠.職業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看法[J].職業技術,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