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巧聘
[摘 要] 語文的人文教育就是要注重育人,采用適宜的應對策略解開當前中職語文教育所面臨的困境,讓教育真正回歸到“人”的教育,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世界、對生活的向往與探索,對人、對社會的關懷,充滿活力、不屈不撓的意志力,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等良好的品格。因而,中職語文的人文教育對學生良好品格的養成起到關鍵性的促進作用。
[關 鍵 詞] 人文教育;良好品格;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046-02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應用,“00后”幾乎是人手一部手機,網絡的迅速發展,也對“00后”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成了社會、家庭和教育者需要認真面對的一個問題。教育就是一個明心見性的過程,整個教育的過程是關鍵,中職生剛好處在人格養成的關鍵期,而語文教育是關鍵中的關鍵。
一、當前中職語文教育的現狀
現階段職業教育面對的學生基本為“00后”,作為21世紀快速發展期的學生,“00后”的教育條件和教育氛圍較好,家庭和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高于以往。對“00后”的教育更加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同時全球化進程加速,“00后”更加深層次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因而“00后”更具有自由精神和開放的思想,呈現多元的文化認同和創造力。這樣的學生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仍有部分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對教學缺乏正確的認識。一方面,這部分教師認為中職生的基礎薄弱,綜合素質相對較低,面對學習沒有正確的態度;中職語文課程對學生沒有多大作用,語文就是一個工具,學生之前所學的語文知識基本能應對生活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學生認為自己來中職學校就是為了學一技之長,其他的文化基礎課不重要,特別是在語文學習上,沒有足夠的興趣,從而導致教師對語文教學產生懈怠心理,對教學不夠重視,學生逐漸對語文失去興趣。
二、面臨的困境
要深入了解語文的人文教育在促進學生良好品格養成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我們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策略。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是語文的人文教育,什么是學生的良好品格。
(一)語文的人文教育
語文的人文教育強調語文學習過程對學生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不僅能讓學生實現自我成長,而且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影響,保護學生自身獨特的經驗,尊重學生情感和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二)學生的良好品格
學生的良好品格指的是表現正能量的個人品格,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錢穆在《人生三步驟》中指出:人的行為要合乎自己的天性,而所謂的“天性”指的是人超越動物性,追求心靈的安與樂,精神境界的滿足,即人的德性。中國人所說的良好品格大抵都從這里延伸出來。
(三)目前中職語文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陶行知在《創造宣言》中說:教育是創造真、善、美的活人。中職語文教育非常多的時候恰恰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教育,更多時候重視的是語文的工具性。特別是在學業水平測試的背景下,我們語文教學安排的課時不夠,很多時候上課僅僅是趕教學進度、完成教學內容、應對學業水平測試,而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教育。
中職語文教學主要的問題是始終沒有找到真正適合自己、屬于自己發展的特色和方向。在職業教育改革之前,所有中職語文教材體系、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更多是為了迎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在教學和考核的過程中盡可能降低相關的標準和要求。而現代中職語文教學理念的要求是,不但要將基本的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如何為人處世。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一教學理念教師并不是十分重視,依然還是按照傳統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這樣不但限制了中職生的發展,同時中職語文教學的質量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解決目前所面臨困境的應對策略
針對目前中職語文教育所面臨的困境,筆者根據十幾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結合目前學生的特點,提出了以下應對策略。
(一)以學生發展為本
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席勒說過:“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人。”當人玩耍時,他的感官被充分調動,他的大腦處于興奮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教育才更富于人性。正因為這樣,根據中職生的特點,最佳的學習方式就是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如《哈姆雷特》中對于哈姆雷特“生存還是毀滅”的思考是人類社會一直討論,卻沒有正解的問題。哈姆雷特在遭遇命運的捉弄時,到底是選擇活下去還是復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請2~3位學生來扮演哈姆雷特表演這段內心獨白,并進行競賽看誰表演得到位,再讓其他學生對表演的學生進行評價,最后每個學生都會根據自己的認知結合課文內容,對哈姆雷特這個人物進行分析,有的人以為,哈姆雷特是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莽夫;讀者的經歷不同,對他的評價就會不同,這就是一次自主化的學習體驗過程。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暢所欲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方法和思維方式的指導。學生在討論和評價的過程中會產生對人生的思考,有助于學生養成對社會、對人生積極思索的良好品格。
(二)發掘語文教學中的“真善美”
教材中的文章選擇都是藝術的瑰寶,每個人物都是經典的塑造,每個作品都有作者的真情流露。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曾皙,《我的母親》中的母親,《荷塘月色》中的“我”,《威尼斯商人》中的安東尼奧和夏洛克,《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林沖和陸虞侯,這些經典人物的再現都是對真理、善與美的呼喚,鞭打虛偽和丑惡。當教師和學生融入作品中時,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靈魂洗滌嗎?我們面對的是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種種虛假、丑惡和邪惡,這不是歷史的再現嗎?語文的大量優秀作品是鍛造人靈魂的最好精神食糧。這一部部的作品令人百讀不厭,你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心靈的陶冶。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想法,幫助他們及時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樹立正確的“三觀”,以便在各種誘惑面前具有相應的抵抗力。
四、回歸生活理念
“語文教學生活化”,語文教學內容回歸生活是在現實世界中培養與他人共事和生活的人。語文課程的教學應樹立“大語文觀”,引導學生走出課本,走出課堂,進入社會,積累生活素材,運用知識,積極觀察,了解社會,思考生活,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由于考試因素的影響,我們的教學非常重視教材的教學,以免學生對教材的認識不足。事實上,語文教學對學生來說只是一種非常有限的教育資源,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永恒內容。語文教學也是生活內容的載體,但其內容是有限的,反映了狹隘的生活。因此,應盡可能地將生活的內容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教材內容,以生活內容為載體和素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師應該有一雙眼睛來尋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結合,使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科書。例如,在學習《致橡樹》時,我們可以結合前段時間熱播的愛情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把兩者反映的愛情觀念進行對比。愛情本身就是中職階段學生比較關注的話題,再加上熱播電視劇,制造話題讓學生結合教學內容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在分析和討論的學習過程中學會逐步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學習《月是故鄉明》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很多學生是背井離鄉跟父母到打工的地方生活和學習,相似的經歷對家鄉也有跟作者同樣的情懷,更容易產生“共情”,更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總之,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語文的人文教育對促進學生良好品格養成的重要性。在課堂中堅持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這不僅要有“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善于及時發掘語文教學中的“真善美”的慧眼,還要有讓語文教學內容回歸生活的理念以及確實把這些落到實處,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才是實實在在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才能更恰到好處地促進每位學生良好品格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文義.淺談中職語文開展探究式教學的策略建議[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1).
[2]張兵.挖掘語文教材內涵 培養學生人文精神[J].山西教育(教學),2011(1).
[3]李慶霞.結合課堂教學 加強學生的人文教育[A].2008無錫職教教師論壇論文集[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