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秀
[摘 要] 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各個行業中,計算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用人單位也開始提高了對員工計算機能力的要求。在中職學校中,計算機基礎是重要的課程,有著基礎性的作用。為了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對教學手法進行創新,從而實現課堂目標。在當前的教學中,微課是比較新穎的教學手法,在2012年引入我國之后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推廣。主要是進行其特點分析,然后分析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 鍵 詞] 微課;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185-01
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微課也應運而生。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它的產生也是時代不斷發展的結果。微課主要是利用視頻的形式,針對教學中的知識點,進行簡短并且比較深入的講解,有著時間短和主題突出的特點,因此也十分適合中職學生。在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教師利用微課可以有效地實現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
一、微課的概念及特點
微課最為主要的特點就是其主題十分突出,而且針對性很強,并且內容多為重難點,從整體上來說比較短小精悍,知識都很緊湊形象,并且有很強的趣味性,能夠實現和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興趣,增強教學的時效性。一般而言,微課基本都是5~8分鐘,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如電腦和手機等進行學習資料的下載和分享,并且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受到時間地點的制約,因此可以5分鐘進行一次學習,300秒進行一次思考。微課的特點是小現象和小策略以及小故事,可以以小見大,有著見微知著的作用,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使他們進行自主探究,提高學習的效果。其基本框架如圖所示。
對于中職學校教師來說,在教授計算機課程時,利用微課能夠實現對知識點的簡要描述,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補充。這樣才能實現傳統教學模式的轉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微課有著碎片化的特點,并且能夠自由移動,這樣不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學生都可以利用其來實現對知識的反復學習,不斷對課堂的知識進行鞏固。
二、在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微課的使用策略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在當前的中職計算機教學中,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基礎,并且其技能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其對學習內容和過程也不盡相同。在微課的設計中,教師要將知識分為重點和疑難,并且根據學生自身的狀況進行教學設計。在傳統教學中,大都是照顧多數學生水平的,這樣就忽略了他們的個性要求。利用微課教學,可以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實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在微課平臺中,有很多的教學資源可以供學生進行選擇,因此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微課平臺,選擇自己需要的資源,從而自定進度,實現自主學習。這樣可以把主動權讓給學生,從而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中職計算機教學過程中,以IF函數的教學作為例子,針對Excel中的電子表格,做成了微課,這樣在QQ群里共享,讓學生反復學習,在這個課程的學習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由此可知,微課的引用有著良好的作用和效果。
(二)堅持“做中學,做中教”,實現“教學做合一”
在當前的中職學校中,“做中學,做中教”是重要的教學理念。其中,“學”有著核心作用,“做”有著主體作用,“教”是輔助,只有實現了三者的統一,才能做到“教學做合一”。微課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關于知識點的教學視頻,并且在實訓教學時,學生能夠隨意進行選擇,從而將操作中的問題解決。另外,利用微課這個教學平臺,可以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且可以通過微課視頻和查閱資料以及做測試等實現在線討論,然后由教師進行答疑。學生能夠實現邊做邊學,從而使微課成為有效的“教”手段,實現了學生“做”和“學”的有效結合。
(三)實現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擴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利用微課主要是體現在“微”上,視頻時間短但是有著突出的主體,因此效率很高。在課外,學生利用移動設備能夠實現對計算機資源的隨時下載,這樣方便他們在碎片時間展開學習,實現了課堂教學上的有效擴展。利用開放式微課平臺,能夠進行網上共享,尤其是部分的企業員工也能夠點開使用,促進社會化教育的開展,實現了學校競爭力的提高。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形成了定勢思維,學習能力比較低。在教學中應用微課,可以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的計算機思維,強化他們的計算機技能。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當前的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利用微課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和實踐能力。微課可以滿足學生的需求,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實現學生的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值得在教學中廣泛使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艾克旦·居來提.微課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27.
[2]馮琳玲.微課在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具體應用[J].考試周刊,2018(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