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夢丹
[摘 要] 大數據(Big data)時代的到來,加速了教育事業的改革步伐,特別是加速了注重實操的職高教學模式的改變。充分利用大數據帶來的各種信息優勢、互動優勢、管控優勢,使課程合作模式有了進一步改進和優化的空間,并對教學效果帶來積極的影響。
[關 鍵 詞] 大數據;職高課程;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068-01
一、大數據的概念
大數據(big data),又名巨量資料、海量資料。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大數據: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下一個前沿》對大數據所做定義如下:大數據是指數據量大小超出了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的抓取、存儲、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數據群。大數據必定具備四個特征:容量大(Volume),指數據的存儲容量單位已經由GB、TB上升到EB、ZB、YB,甚至更高的級別;速度快(Velocity),指海量數據的創建、傳輸和分析速度快,一般要求響應時間要控制在秒級單位內;類型多(Variety),指數據類型多樣,除了結構化的事務數據,還包括半結構化的網頁數據、非結構化的視頻和音頻數據;價值高(Value),指數據價值密度低,但海量數據綜合價值總量很高。
二、大數據背景下職高課程合作模式運用與探索
(一)便于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進行合理分工
大數據與傳統數據相比,有非結構化、分布式、數據量巨大、數據分析由專家層變化為戶層、大量采用可視化展現方法等特點,現代網絡下的職高教學會更加個性化、開放化、數據化、人性化、平臺化,兩者相互融合適應,教育除了是社會科學外,也將變成有數據論證的實證科學。本節課程中在線即時問卷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設置問卷,從學生的特長愛好、能力水平、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大數據分析得出各類數據,使合作分組更合理化,符合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實現每個小組能力的均衡化,每一個成員都在相應的任務中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從實際的操作的調查情況看,通過即時在線問卷分組后的學生合作興趣較高,參與度幾乎達100%;而沒有通過問卷隨機分組的學生則僅有30%真正在參與,兩者的參與度差距巨大。
(二)能夠充分體現個性化教學,提高合作的效率
大數據與傳統數據最核心的采集方式相對來說區別體現在信息采集的方式以及對數據的應用上。傳統數據的采集方式相對來說只能彰顯出學生的群體水平,而非個人水平。而大數據最大的特點和優點是可以逐個關注到學生的微觀表現。本節課中班級統一建立微信公眾號,每個小組分別建立微信群和QQ群等社交媒體,并設立一個值日組長,輪流在平臺上負責分享和公布每一個階段的調查情況和搜集到的各類信息,所有的學生都能看到每個合作小組的成果,形成相互學習和競爭的氛圍,也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就感,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主動性,避免學生“搭便車”現象的出現,從實驗對比不難看出,新合作模式下,學生對各個環節的參與度幾乎是常規合作模式的兩倍。
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各個交互平臺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跟蹤記錄每個團隊的進展情況。這樣的合作更能體現個性化,互動性更強,管理更精細化、智能化,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創造了全新的人技教育教學合作環境。
(三)教學評價的革新增強了學生合作的積極性
在大數據時代里,評價較之以往傳統的能力測試,更多的則是跟蹤記錄學生的長期行為并對之進行分析來產生評價。本節項目課程中教師利用大數據,采集和匯聚各類數據,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及行為進行分析,形成過程性、歸納式、多元化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更為科學合理,也使學生的合作積極性大為增強。
從實驗的對比看,新的合作模式教學效果優勢明顯,幾乎100%的學生都能夠較為準確地完成各項任務,并且在匯報環節表現更加出彩;而常規模式下完成任務的學生僅占60%左右,并且在匯報環節中有50%的學生無法做到準確分析。事實證明,新的合作模式使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得以充分開發,互動和協作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學生通過合作調研以及對調研成果的大數據分析,能夠充分了解本專業的市場前景,真正達到“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的目的,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特色。
三、關于新的合作教育模式的思考
新的合作方式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新事物的產生總要經過反復的實踐,必有其不足的一面。如,出現了大量信息垃圾,學生如果分辨不清,隨意應用反而會造成負面影響,因此,需要教師更多的指導和監管。另外,互聯網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用也越來越大,與以往相比,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但是教師的比例并沒有相應減少,教師需要更多地參與到合作實踐中去,并且要加強大數據整合能力的培養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郭曉科.大數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喻長志.大數據時代教育的可能轉向[J].江淮論壇,2013(4).
[3]錢初熹.與大數據同行的美術學習方式變革[J].中國美術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