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結合中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特點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設定以培養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教學目標,創造真實的情景教學環境,構建科學的課程考核體系,幫助學生獲得未來職業崗位所需的理論和實踐能力。
[關 鍵 詞] 中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078-02
當前,我國中職學校在課程改革上還不夠深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還停留在口頭上。因此,本文將結合中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實際,在“以學生為中心”理論的指導下,探討本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探索如何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進一步完善該課程的教學設計。
一、“以學生為中心”理論及教學設計特征
“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源于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觀念。1952年,羅杰斯依據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的理論基礎,倡導學習是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取得成績,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肯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中“學”的首要性,特別指出教育要承認和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對學習活動和效果的影響。“以學生為中心”理論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教學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中職教師在開展“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過程中,對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的融合進行了不斷改革和實踐,“以學生為中心”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不僅在中職教學中加以運用,而且在其他類型的教學中也應大力推廣運用。“以學生為中心”在情境教學中不僅可以視為學生和教師互動情境,也可以視為對學生進行社會交往情景模擬。為此,在中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設計中,要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設計的特征有四點:(1)圍繞課程教學目標,從課程計劃上解決現實問題;(2)分析教學問題和學生需求,明確教學綱要;(3)遵循課程教學規律,選擇教學目標;(4)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綜合技能。
二、以“學生為中心”課程設計原則及特點
(一)以“學生為中心”課程設計原則
1.在學習目標設計上,要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是全面的。在我國現代教育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比單純知識的傳遞更為重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2.在學習內容上,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根據學生的需求來選擇教學內容。中職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結合學生現實生活需求,培養出滿足未來職業工作崗位需要的專業化、職業化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課程教學設計內容的選擇上必須體現職業導向與職業技能之間的有效銜接,促進學生綜合職業素質與能力水平的提升。
3.在教學方式上,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根據《人力資源管理》教學的特點,通過對課程目標、結構、內容、資源等,實施案例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分工合作教學法、一對一教學法、網絡平臺教學法等,營造一種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多重交互、共享資源等全新的教學環境,構建一種既能發揮專業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新模式。
(二)“以學生為中心”課程設計特點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設計應該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多方面來實施。要將課程教學與職業崗位建立匹配起來,要按照未來職業需要加強學生自我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等的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通過營造教學真實案例情境,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溝通、感悟能力;課程信息化教學資源豐富,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合作與對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學評價是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向評價的,“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學過程評價,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表現進行評價,如,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否擁有職業崗位需要的專業技能和是否勝任工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得出相對客觀公正的考核成績。
三、“以學生為中心”課程設計
(一)“以學生為中心”課程目標
結合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學生人數、專業教師情況等多方面因素,“以學生為中心”的《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設計目標,首先,需要提升學生的信息管理能力,讓學生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所需知識,能夠使用圖書館或現代互聯網渠道獲取相關信息,能夠對信息進行篩選;其次,需要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能夠運用已有和新學習的知識,通過科學的方法解決相關問題;再次,需要加強團隊精神的培養,培養學生指揮、組織與協調能力, 同時也能為達成某一目標接受被領導,承擔相應的責任并與團隊其他成員合作共事;最后,具有清晰的表達、交流能力,善于傾聽,能以書面或口頭的方式與相關各方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并以積極的態度向別人介紹對其有用的信息。
中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從學生所需能力要求來看,其主要包括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能力、計劃執行能力等,同時對學生的敬業精神、細節處理、誠信以及創新等方面也提出相應的能力要求。因此,在設定中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目標時,要從教學內容的選擇、案例情境教學的構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等方面,緊緊圍繞學生,以學生為中心開展一切教學活動。
(二)“以學生為中心”課程實施
“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對課程結構、內容、資源和課程實施等,營造一種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多重交互、共享資源等全新的教學環境,構建一種既能發揮專業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新模式。在專業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實現“自主、合作、探索、共享”的教學目標與要求,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一種積極上進的精神狀態,為全面提高中職學校學生的專業基礎打下堅實的基礎。
現代社會需要具有綜合素質與能力的人才。中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從人力資源管理全局上把握該課程各業務單元的學習,并做好理論知識與實踐之間的綜合訓練。課程要從“專業課”向“綜合課”轉變,做好該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的銜接和融通。人力資源管理涉及招聘、員工培訓、績效考核等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應用,還涉及德育、商務溝通、員工禮儀培訓等課程內容。
(三)“以學生為中心”課程考核
教學方式上的改革,必然要求在課程考核上作相應改革,不然教學改革效果會被削弱。中職側重于培養技能型人才,在考核方式上也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實施多樣化、結構化的課程考核,全方位考核中職學生是否掌握《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知識和技能,對學生作出相對科學準確的評價。
1.課堂互動考核
根據學生課堂互動的積極性、回答問題的準確性、語言表達的流暢性、思維的嚴密性、內容的完整性等進行評分。通過這種考評方式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知識應用能力,以促進學生全面職業能力的提高。
2.案例討論考核
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案例討論,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小組案例討論的方式,能充分鍛煉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理論知識,讓學生的思考和見解得到充分發揮,很好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達到鍛煉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教師根據每個小組及個人的表現給予評分。這種考核方式既能考核學生對課程重點章節的掌握情況,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面對公眾的口頭表達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3.情景模擬考核
情景模擬將所學課程理論和實踐技能貫穿其中,教師設計一個具體的場景,如開展商務洽談、模擬招聘、無領導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等,提高學生對實際業務運作的感性認識。在模擬情景設計、物質用料準備、具體場景布置和溝通技巧設計時,需要學生大量搜集、分析企業相關資料,尋求相關知識和技能,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迫切獲取新知識的欲望。
四、結束語
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中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設計,提高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滿意度,提升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盡可能具備職業崗位所需的各種能力,從職業素養的培養上得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促進了中職學校課程教學的深層次改革,中職學校要加強研究,把握其理論內涵與課程設計特點,大膽實踐,勇于創新,構建真正符合中職學校課程教學的先進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曾慶洋,李波,劉彬,等.“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論解說與踐行策略[J].教書育人,2012(12).
[2]余俊香.信息化教學模式在中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6).
[3]郭巧云,李友德.基于能力的人力資源管理課程體驗式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