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結華
[摘 要] 現代中職學校以培養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為宗旨,注重提高教學質量,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中,對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和改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采用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專業知識及技能的掌握。根據在中職藥理學教學實踐中的體會,探討并實踐了幾種創新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素質與職業能力,以便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
[關 鍵 詞] 中職;藥理學;教學方法;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182-02
藥理學是藥劑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為此本課程圍繞“職業能力”這個中心,優化組合了藥理學和藥物治療學的有關內容,注重藥物基本知識和用藥指導的學習,前者強調藥物的基本理論,包括藥物的藥理作用、臨床用途、不良反應;后者則重點培養專業實踐的能力,讓學生掌握各類藥物在治療中的具體運用。
但藥理學理論性強,內容多,同一系統藥物中存在作用機制不同或存在差別的藥物,其藥理作用、臨床用途、不良反應等可能又存在不同之處,并且醫藥行業的藥物更新換代很快,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難記難學,進而失去學習興趣。如何使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藥物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在佛山市南海區衛生職業技術學校六年的藥理學教學實踐中,筆者對藥理學教學方法的運用不斷進行思考與探索。
一、對教學質量的影響因素
(一)學生特點
現在中職學生的普遍特點是年齡小、學習主動性差、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容易產生心理困惑,由于學習主動性不強,或者學習方法不當等種種原因,學生的成績往往不太理想,由于學生的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往往會覺得有心無力。中專學生中考失利,使其失去學習興趣、缺乏自信、自控能力差等,這些因素均影響了教學的開展及教學質量的提高。另外,隨著社會的進步,學生家庭環境優越,家長缺乏對學生吃苦耐勞品質的培養,而部分家長對學生疏于管理,只是想讓學校在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看管”幾年,與目前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目標相悖。
(二)學科特點
藥理學的學科任務將所學的藥物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中,但學科中的藥物知識包括藥物的作用機制、臨床應用與不良反應,知識的系統性較強,并且該學科屬于實驗性科學,理論內容大多來源于動物實驗及臨床研究,對知識基礎薄弱的中職生來說,較難理解。傳統的藥理學教學,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開設部分驗證性的動物實驗,如,苯巴比妥鈉的抗驚厥作用(小白鼠實驗),該方法雖然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但這種教學方法簡單,內容陳舊單調,學生都是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該方法還有另一個弊端:中職學生的自控能力較差,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實驗動物的身上,而忽略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方法在實踐中的運用
(一)任務驅動法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該方法的精髓在于“任務”的創建,恰當的“任務”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在探索中找到“任務”的解決辦法,從中不斷獲得自信心。藥理學的“任務”可以是多樣的,可以是實際工作情景中的用藥指導,也可以是臨床病例。設定恰當的“任務”,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以“解熱鎮痛抗炎藥”為例,開課之初,教師先創設情境:通過演示發熱患者的病例,分析醫生處方中具有解熱鎮痛作用的藥物,然后布置任務,讓學生收集自家家庭藥箱中具有解熱鎮痛抗炎的藥物,閱讀相關說明書,把藥物的主要成分以表格的形式總結歸類,分組討論藥物的特點,集思廣益,形成頭腦風暴,學生互相啟發。此方法從實物入手,帶動理論的學習和操作,提高了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從教師的角度說,此方法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任務的理解,運用已學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每一位學生的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了開放的空間,使學生在開放、民主的課堂教學有所收益,讓課堂氛圍真正活躍起來。
(二)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法)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是一種逆向學習模式,強調從問題入手,是學生去探索那些他們需要知道的知識,并能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此方法運用在藥理學,是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將課堂的主體實現從教師到學生的轉變,教師以啟發式教育,學生在課堂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以達到教學目標。PBL教學法的精髓在于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教師備課中,應注重病例的應用,編寫病例要根據授課的內容查閱相關文獻與臨床資料,提出貼合課程的問題,課前發給每位學生布置任務,讓每位學生根據所提問題充分預習教材、查找相關資料后,分組進行討論。上課時,教師通過分析病例,以提出問題的方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對知識進行查漏補缺,最后教師對本節重點和學生回答模糊的問題作出小結。
以“阿片受體激動藥”為例(麻醉性鎮痛藥),開課前,教師通過視頻資料播放,闡釋與該類藥濫用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如,青少年濫用含可待因的止咳露而成癮。后提出問題:阿片受體激動藥產生依賴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圍繞問題,給學生制定一個解決問題的步驟指引:了解藥物—作用機制—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得出結論。學生遵循該方法,可達到學習知識并把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PBL教學法是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可以促進學生不斷思考,學生為解決問題需要查閱課外資料,歸納、整理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改變了“我講你聽,我做你看”“預習—聽課—復習—考試”四段式教學方法,讓呆板孤立的知識片化作整體知識鏈,觸類旁通,突出了“課堂是靈魂,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的教學理念,PBL教學過程中教師慢慢“隱退”,僅在關鍵時刻起到點撥、支架(scaffolding)與教練(coach)的作用,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庫,而是知識建構的促進者(facilitator)、學科專家、信息的咨詢者。
(三)多元教學方法相結合
以上兩種方法的共同特點是,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因藥理學知識理論性強,因此,在講授不同性質的理論知識時,可適當選擇其他教學方法。
以解熱鎮痛抗炎藥為例子,如需講授阿司匹林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時,考慮到知識的連貫性,此時可采用講授法。此方法的優點是:可系統連貫地傳授知識;缺點是學生容易產生倦怠,分散注意力。根據注意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要求,教師應注重演講的語調變化、手勢的運用、板書的設計并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方法,以維持學生注意的穩定性。如,需講述阿司匹林的臨床應用、不良反應時,可采用對比學習法:教師把已經學習具有相似作用的藥物進行對比,列出表格,簡化知識。同時,還提供藥物空盒,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使學生通過眼看、耳聽、手摸等方式多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有更形象化的理解。如,需講授藥物的用藥指導,可使用示范法:教師根據已學知識,結合真實案例,親身示范如何指導用藥。然后采用情景模擬法,讓學生分別扮演藥師與患者,模擬用藥指導的情景,運用已學知識進行活學活用。以上是筆者在四年的藥理學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方法的一點體會,教師針對知識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為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為社會培養“技能型、服務型的高素質勞動者”的目標,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探索科學的、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創新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推進學生就業,實現人才培養方式轉變,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使其更貼近社會、貼近崗位,成為具有職業能力的中職學生。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學方法應用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楚生輝,劉敏,于曉敏,等.PBL教學模式對學生《藥理學》理論學習的影響[J].高教高職研究(上卷),2009(28):225-226.
[3]皮連生,王小明.教育心理學[M].3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86.
[4]張慶.藥理學與藥物治療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