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盈菊
[摘 要] 會計專業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傳統專業,近年來,乘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東風,深圳市寶安職業技術學校針對會計專業建設進行探究,總結了創設中職特色會計專業的一些有效經驗和做法。
[關 鍵 詞] 會計;專業建設;教學實踐;特色專業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216-02
加強專業建設是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做大做強中等職業教育的根本途徑。近年來,乘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東風,深圳市寶安職業技術學校狠抓內涵建設,提出專業建設要創特色,立品牌。筆者有幸主持和參與了《會計專業教學標準開發》《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題研究,本文將提出我們在創設特色會計專業建設實踐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做法。
一、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建設的必要性
在中職學校教學模式發展的過程中,為了體現中職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應該將教學方法、教學改革等作為重點,積極推進學校的管理模式,并為中職學校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保障。而且在中職學校信息化教育體系創設中,可以有效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提高教學的崗位進修水平,并擴充教師資源,針對學生的基本需求,創設網絡化的活動環境,充分滿足信息化的教育創新需求。
二、中職會計專業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教材不適合實踐內容
通過對中職學校教育狀況的分析發現,在教學中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問題,教材內容相對缺乏,而且知識點缺乏連接性,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從學生角度出發,在一些課程教學中學生缺少主體性,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人力認知以及邏輯思維,而且很多知識無法通過文字進行表達,從而為中職會計教育工作帶來影響。另外,在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課程內容構建中,存在各自為政的問題,課程之間的聯系不緊密,從而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造成影響。
(二)崗位職能不清晰
在現階段中職會計工作構建中,應該結合校內模擬狀況確定會計工作,展現課程教學的價值性,明確整套性的實習資料,展現經濟業務教學的價值性,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獨立能力,為學生素養的提升提供保障。而且,在這種崗位職能不清晰的狀態下,學生存在職能不明確的問題,學習中對崗位職能的認識存在差異性,導致學生的主體能力無法得到提升,造成教學目標無法執行,為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帶來限制,降低課程教學的整體質量。
(三)實踐方法不合理
通過對中職會計教學方法的研究發現,在教學中存在著教學會計工作不合理的問題,這種問題會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造成影響,因此,在會計教學的背景下,應該結合課程中的實訓內容,為學生創設實踐環境,以保證教學質量的穩定提升。但是,在現階段課程教學中,由于實踐課程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學生無法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為能力的提升帶來影響,降低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為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造成影響。
(四)實踐力量有待提升
在現階段中職學校課程教學創新中,為了逐漸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應該結合學生的專業能力,進行教學方法的構建,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提供支持。但是,在部分中職學校教學中,存在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的現象,嚴重的會降低課程教學質量,為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帶來限制。
三、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建設策略
(一)特色培養目標
對專業培養目標準確定位,是保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合理的前提,是保證教學組織規范、有序的基礎。會計專業作為中、高等職業學校都普遍開設的傳統專業,一直以來,培養目標在層次界定上并不明晰,以至于中、高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基本一致,教學內容重復,中職會計專業只是高職會計專業的“壓縮餅干”。如何定位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是困擾中職會計教師的重要課題。
界定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的標準,早在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就明確規定: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針對專業的特殊性,我們又調研了深圳市多家中小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職介中心等單位,了解市場對中職會計專業人才的崗位需求,結合今日倡導的“以職業技能”為主線的職教思想,最終明確了特色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面向各行業、企業經營管理第一線的財會、財經文員等崗位,能適應社會需求,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熟練掌握崗位操作技能的初級技能型人才。按照學校三個特別育人目標,將學生培養成“身心特別健康、待人特別有禮、技能特別過硬”的職業公民,我們著力打造學生的高水平技能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特色的“寶安模式”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我校“寶安模式”也稱“工學結合、六層推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把中職的三年教育教學過程細分為三個階段六個層級,每個學習階段分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兩個層級,流程設計依次為專業認知、職業體驗、專業基礎學習、專業實習、崗位學習、頂崗實習等六個層次,形成一個“工”“學”漸進式交替上升的人才培養模式。
會計專業初期按照“寶安模式”培養學生,在第一學期安排學生到企業見習一個月,進行職業認知和體驗,了解企業文化,感知職業操守。第二、三學期主要在學校進行公共課、核心專業課學習,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相關技能,考取計算機證、英語證和會計證,另外可選考高級電算化證、收銀員證、證券從業資格證等,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第四學期安排三個月時間到對口財務公司進行專業實習,使學生較全面地掌握不同行業會計核算業務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實際賬務的操作能力和職業溝通能力。第五學期回校學習崗位核心技能,進一步銜接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第六學期是頂崗實習,要求學生學以致用,基本獨立完成崗位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