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邦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創作了各種體裁的鋼琴作品。其中,奏鳴曲有三首。作者在深入了解其創作背景后,圍繞它的創作情感進行分析。
【關鍵詞】肖邦;鋼琴奏鳴曲;創作情感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肖邦一生經歷了無憂無慮的少年時期、心系祖國命運的中年時期、身體抱病和戀情失敗仍憂慮祖國和人民的晚年時期,且在三個時期分別創作了三首奏鳴曲。安東.魯賓斯坦曾說道:“他是波蘭人,并是主觀的寫作樂曲,但他的主觀是代表著整個人民,他的音樂所歌唱的也是人民?!彼麑ψ鎳乃寄罴安ㄌm人民生活的情景始終是其創作的情感源泉,其中很多創作情感是在波蘭人民為民族獨立而奮斗的時代中形成的。魯賓斯坦也說:“肖邦是‘波蘭起義的風奏琴,他的英雄的或史詩的形象,悲劇的或抒情的氣氛……一切都是為了表現愛國主義,為了體現波蘭人民愛好自由的希望?!笨梢姡ぐ钍且晃恍膽炎鎳c同胞命運、為自由與人權吶喊、有著女性般溫柔與優雅、容納整個波蘭民族的鋼琴詩人。用批評家斯塔索的話來說:“波蘭民族性的強有力的音調,對自己祖國無限熱情的懷念,在他心里從來沒有枯竭過,因此他的創作里,也就鑲下了高貴的深刻的烙印?!?/p>
一、優雅的浪漫主義
年少的肖邦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父親是兩所軍事學校的教官,從小便在有教養的環境下成長,養成了他優雅的舉止與溫柔的性格,加上父親法國血統里優雅氣質的遺傳,讓肖邦由內而外散發一種純樸的優雅。因喜愛莫扎特和巴赫的音樂,肖邦在少年時期的創作目標是古典主義的嚴整優雅。就讀音樂學院期間,肖邦參加華沙的音樂生活,與一些進步的文學家、詩人廣泛接觸,正是當年與波蘭先進的浪漫主義者往來,讓他深受文學浪漫主義的影響,因此,少年時期的作品常用抒情音詩的方式表達浪漫主義情懷,音樂呈現一種嚴整而優雅的浪漫主義。
眾所周知,肖邦的c小調奏鳴曲在藝術上還不夠成熟,但年少時期的作品已顯露出濃厚的浪漫主義情懷。旋律充滿優雅氣息,伴奏富有華麗技巧,能感受他溫柔性格里蘊含純樸而優雅的浪漫主義情懷。晚年時期的b小調奏鳴曲則流露出號召波蘭人民前進的堅定信念與迎接美好未來的樂觀心態,不似中年時期降b小調奏鳴曲宣泄得澎湃、熱烈,而是沉穩優雅地詮釋浪漫主義情懷。
二、深沉的愛國思想
由于肖邦父親尼古拉. 肖邦的文化修養頗高,當時許多波蘭進步的知識分子常來到他家里,年少的肖邦便從他們有關波蘭歷史、文學、藝術方面的談論中深受熏陶,尤其談及祖國命運時的激動情緒,讓肖邦對波蘭藝術及文化的熱愛逐漸轉變為有意識的觀念,并喚起他強烈的愛國熱忱。當年,正值波蘭民族獨立斗爭的爆發,許多文化人士掀起空前高漲的愛國熱情,肖邦也深受影響。在二十歲那年,肖邦實現了出國深造的理想,讓他沒想到的是此生再也沒能踏上祖國的土地。在肖邦離開波蘭赴巴黎途中,在維也納和施圖加特客居的近一年時間里,波蘭接連發生幾個重大事變,先是反對沙俄統治的華沙起義爆發,波蘭獲得自由;接著是不到一年時間里,愛國者們在艱苦的斗爭后起義失敗,波蘭又一次淪亡。在19世紀30—40年代波蘭民族解放運動屢遭挫折和悲慘失敗后,肖邦到了萬念俱灰的地步,但他始終熱愛和忠于祖國,并在1837年嚴辭拒絕“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雖遠離故土,但時刻關注祖國命運的政治形勢,始終心系波蘭。
降b小調奏鳴曲的第一、二、四樂章是肖邦在祖國淪亡后懷著滿腔悲憤完成的,作為一個愛國主義作曲家,這首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民性,表達對祖國和死難者的哀慟之情,也激勵波蘭人民的斗志,蘊含著深沉的愛國思想。
三、憂慮的民族情懷
肖邦還未離開波蘭時,當地已興起強烈民族精神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潮,整個社會的進步思想都圍繞民族藝術的主題創作,那些優秀的詩人與文學家也圍繞人民與民族的形象來創作,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肖邦的朋友、波蘭詩人維特維茨基在給肖邦的信中寫道:“你只要經常記住民族性,民族性,最后還是民族性……。”肖邦的老師埃爾斯內也說:“你是天才,為人民而寫作吧,要寫得有通俗性,有民族性。”一位讓肖邦很崇敬的華沙大學著名學者、浪漫主義文藝理論家布羅金斯基聲稱藝術中的民族性高于一切。這也奠定了肖邦作為民族主義音樂家的基礎。1831年9月,肖邦還沉浸在華沙淪陷的噩耗中便趕往巴黎,本計劃轉赴倫敦,可在巴黎度過整個后半生,從此未能踏上祖國土地。雖與沙俄統治下的華沙相比,巴黎給肖邦打開了藝術眼界,為他提供不少藝術機遇,但他深知自己是一個有家難歸、流亡異鄉的羈旅者,肖邦給老師埃爾斯涅爾的書信中寫到:“我從得到十一月二十九日的消息那天起,一直到現在除了擔憂和想念以外沒有別的感覺……”
降b小調奏鳴曲真摯地表達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切憂慮、對波蘭人民的無盡同情及哀痛整個波蘭民族所受之苦難,畢竟華沙起義失敗、波蘭淪亡。連舒曼也說,這是一個“穿著葬服的民族”為擺脫奴役而進行斗爭,這首作品是在悼念“穿著喪服”的整個民族。
四、濃厚的感傷主義
中年的肖邦已步入巴黎上流社會和藝術精英的圈子,作為一個有國不能歸的流亡者,難以融入到巴黎上層社會的生活和交際圈。肖邦和家人在闊別五年后重聚,返回巴黎途中在海德堡停留時不幸病倒,這次身體出現不適后,肺結核病便困擾著他,常渾身無力還咳血,回到巴黎后,因太虛弱而無法正常生活,常情緒低落的呆在房間里。當時肖邦和一個波蘭貴族少女瑪利亞.沃金斯基產生戀情,因對方家庭的門第之見,肖邦在1835年的求婚被婉拒,之后肖邦將兩人的書信用緞帶包扎好并附上清晰字跡:我的悲痛。失敗的戀情、疾病的折磨和祖國的命運都給肖邦帶來無盡感傷,敏感的內心得不到安定及歸屬感。
肖邦在1837年創作的葬禮進行曲,選用降b小調正是源于色彩,從音樂修辭學的角度來說,降b小調永遠是陰暗的,并被肖邦賦予了感傷的情感基調。1836年,肖邦身體上的疾病在一次很厲害的發作后,他確信自己的生命盡頭也快到來,在此期間完成了葬禮進行曲的創作,當時正值華沙受難期間,身體虛弱的肖邦也為祖國波蘭及波蘭民族而悲痛、感傷。
五、高貴的精神氣質
1829年,肖邦在維也納的一次演出后曾在信里寫到:“大家說這里的貴族喜歡我?!钡拇_,他優雅俊俏的外表下又那么才華橫溢,頗有高貴氣質。肖邦初到巴黎時,因經濟拮據仍需父親的接濟,但他知道只有通過鋼琴這條路才能在巴黎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之后兩年時間里,肖邦憑借自己的才華如愿結識了巴黎音樂界和藝術界的許多名人,因為鋼琴家的身份又順利進入上層社會的文藝沙龍世界,成為巴黎備受矚目的人物,頻繁地出現在許多社交活動的沙龍場合。 1841年春天,肖邦重返普萊耶爾舞臺后的幾個星期又回到諾昂,雖然不是真正高興回去,但肖邦也說:“我天生就不適合住在鄉下,但我愿意呼吸新鮮空氣?!痹谀抢?,肖邦培育他童年時期的向往、他的優柔寡斷、纖細敏感及對華貴考究與精神上的追求,肖邦內心高貴的精神氣質是多么讓他為之狂熱,甚至被旁人責備到喜歡“虛假的生活”。但這些聲音他從一開始就不屑,對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加思考,因為他所喜歡的是一種自身的狂熱。當時肖邦作為一個“自愿的政治流亡者”,雖然內心有苦楚,但他不情愿回到波蘭去當異族統治下的順民,因為在巴黎還能以自己的意愿高貴地活著。
肖邦的c小調奏鳴曲是在少年時期完成的,雖然這部作品不可能超越一個尚未歷經任何生活風霜之考驗、且還不滿二十歲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但清新優雅、愉快開朗的感情基調已從旋律中流露出來,甚至能看到音樂里彌漫著當時盛行于歐洲的沙龍樂風及波蘭貴族氣息滲透的痕跡。在1844年創作的b小調奏鳴曲中,不僅褪去了降b小調奏鳴曲中驚心動魄的沖突和尖銳的對比,而且晚年時期的肖邦對于情感的宣泄也是更加有節制,即使內心也有復雜的矛盾,但當時由于好友和父親的相繼離開讓肖邦的身體狀況欠佳,可他的內心也不再只有滿腔悲憤與戲劇性的情緒,更多是以一種高貴的姿態而陷入無盡沉思中,像這首奏鳴曲以一部宏偉的史詩呈現出來,英雄氣概十足。不同于降b小調奏鳴曲的是,它換成了一種溫和淡定、富有高貴精神氣質的方式來表達。因為波蘭人民還沒能主宰自己的國家,肖邦無疑非常渴望波蘭復興,即使身體欠佳,但這首作品在他高貴精神的心境下被賦予了無可動搖的信念,對波蘭民族復興寄予了深切的希望,相信祖國定會完成統一大業。
參考文獻:
[1](英)夏洛特·格雷,齊炎薔.布朗世界著名音樂家系列——肖邦著[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2](波)耶日.勃羅什凱維奇,施國威,陸鳴權.肖邦的故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3]布羅尼斯瓦夫.愛德華.塞多夫.肖邦書信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
[4](德)尤爾根.羅茨,寧瑛.弗雷德里克.肖邦[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作者簡介:文斯漫(1988-),女,漢族,湖南婁底,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