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名多年從事文物保護和勘探的工作者,對文物的保護產生了特殊的感情。近年來又參加了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項目、省保單位立項修復項目、田野文物保護項目等工作,增長了很多田野文物保護工作未知的知識,深知文物保護對于社會的重要意義。進而,宣傳并加強人們對文物保護的關注程度和認知,增加鄉愁文化成為了文物工作發展的主流方向之一。首先,田野文物是分布在地上、地下和水域的文化寶藏,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建筑、傳統民居、古墓葬、古石刻、石窟寺、壁畫、古脊椎動物及古人類化石遺址等,田野文物一般與重大的歷史事件、革命活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同時,田野文物也包括具有史料價值的近現代重要史跡、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它們是真實再現歷史、研究歷史的重要見證和實物,記載著文明古國的發展進程和歷史真相,也是民族文化的基礎單元和基本組成。田野文物分布在廣闊的祖國大地上,最貼近人民生活,最能夠鮮明地展現中華文明。守護好田野文物,傳承好民族根脈,才能留得住鄉愁。
【關鍵詞】田野文物;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G260 【文獻標識碼】A
一、田野文物保護現狀
較之館藏文物,田野文物因為分布范圍廣、體積龐大,大都趨于明顯的分散和暴露。由于分布區域廣泛,自然和人文環境各不相同,加之存在自然風化侵蝕的影響,以及因監管不力而造成的丟失現象和人為損毀,田野文物正遭受著不可描述的苦難,處境十分艱難。從田野文物普查及多次實地調查情況來看,在兩次普查的間隔期內,很多文物已經銷聲匿跡,在此次核查的時候已不復存在,而這之間的間隔只有不到十年的時間,可見文物保護的艱難與不易。現以我市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來說,在三普調查結束后的十年間,由于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城鄉一體化的合并,我市的有些遺址正在經歷著被垃圾吞噬和掩埋,散落在田野的碑刻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護,有的民居已經被拆除;有的石牌坊也因年久失修,散落在山上的廟宇也因道路艱難,都面臨著即將倒塌的命運,甚至于不復存在。因此,從田野文物被保護的現狀來看,將這項保護工作提上議程也迫在眉睫。將各類文物分類登記,實地考察,實實在在地記錄現狀,為田野文物保護工作提供良好的系統機制,為保護文物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留住心中所念的鄉愁。
二、田野文物存在的安全問題及原因
田野文物分布面廣,保護工作涉及城、鎮、鄉等各方面,僅以文物工作者的力量遠遠不夠。守護珍惜田野文物,需要全民的參與。縱觀多年的文物工作實踐,田野文物保護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安全問題。
一是群眾對“文化遺產”的概念認識不足。誤解“文物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遺留下來的遺物或遺跡”這一廣義的概念。老百姓普遍存在一個共性,就是把文物與經濟劃等號,只關注能換來收入的文物,殊不知村邊的牌樓坊、家里擺放的老式家具,甚至村頭的建筑殘留物,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尤其是《鑒寶》《國寶檔案》等節目播出以后,對身邊存在的古遺址、古建筑、石磚牌坊、石雕刻、位于峭壁的摩崖石刻、田野墓葬、山間廟宇等,興趣不大,關注度不高,有些群眾甚至嗤之以鼻。我們文物工作者如果不能很好地識別文物,勢必也不能發動群眾去保護田野文物,人們只有從思想上重視才能夠讓文物重新煥發新的生機,得到良好的保護,才能達到“保護文化資源,傳承歷史文明”的思想價值高度。
二是逐漸被認識的田野文物多數量、廣分布與文物保護管理人員的少數量、弱力量相矛盾的問題。以本人工作的永濟市為例,永濟市現有文物點共400余處。其中,國保單位1處,省保單位16處,市保單位9處,具體如表1所示。并且很多分布在中條山頂上一帶,如棲巖寺、萬固寺、白馬寺等,路途遙遠加之現在封山制度的規定,老百姓也已經搬遷到了山下居住,很多文物基本上處于無人看管的狀態。在很多村落,文管人員加之另外聘請的文物義務看護員(一般為當地村民)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看管文物工作的需要。因而,田野文物數量多、分布廣的現狀與保護人員數量少、力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保護要求與保護人員現有知識水平之間的矛盾。田野文物是具有文化、藝術、科學價值的歷史遺產,它的珍貴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不言而喻,因而極易受到自然損壞和人為侵害,并常常成為盜竊分子獵取的首選目標。為此,2002年國家公安部制發了《文物系統博物館風險等級和防護級別的規定》〔GA27—2002〕,為文物安全保護管理工作保駕護航,使文管人員的擔子加重、責任加大。這說明國家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和要求逐漸升高。但負責文物保護的人員知識儲備偏低,經調查分析,出現這種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中途加入這項工作,沒有機會接受專業培訓,這使得矛盾日益顯現。
四是文物犯罪猖獗。近年來,倒賣文物的行為屢禁不止,究其原因,首先是文物保護工作以保護為主,當違法犯罪行為發生時,需要求助公安部門介入才能解決問題。特別是在追繳散落丟失的文物、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方面遇到的阻力更大。其次,文物工作中對于文物犯罪懲處的力度與防范水平遠遠不夠,也沒有形成長效的政策法規。
三、守護好田野文物的基本思路與對策
(一)多措并舉,加大宣傳
通過文物勘探工作加以宣傳。對于考古勘探,人們總有諸多獵奇心理,利用此效應,文物勘探隊在考古工地所在的小區、村鎮及沿途路段,以實際的勘探活動,及時的講解宣傳讓人們知曉,往往能獲得很好的效果。
利用每年的文物保護日和現代化工具宣傳。在5.18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邀請市各級領導、電視媒體、報社等單位聯手進行文物保護工作宣傳,手機的普遍使用也加強了網絡和微信的宣傳。
借機廟會及鄉鎮集會開展宣傳。多年來,永濟市文物主管部門運用平易、質樸、形象、生動的語言和圖畫制作光盤、版面、折頁、鄉鎮中心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結合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工程,在農村田野文物生存的廣闊天地廣泛宣傳文物的有關知識和法律、法規,使保護文物得到深入宣傳,保護文物意識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
(二)多方協調,回望鄉愁
加強與其他機構交流。適時成立文物保護工作委員會,以便協調解決田野文物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與旅游部門合作,開發文物古跡的其他用處。例如,在國家保護單位蒲津渡遺址公園,人們能親身和文物接觸,感受文物,像這樣通過開發旅游資源便可以更好地實施保護。
強化文物執法工作。文物是文化的另一片天,在文物出現問題的時候,文物執法部門要有完整的保護手段和策略,為文物保護工作保駕護航。
(三)落實保護措施,嚴格執法
對不同級別的文物選擇不同的文物保護措施,不可移動的田野文物要時常去實地考察,在野外無法生存的文物要及時帶回妥善保管。
在地下文物富集的地區和區域設置文物保護提示公示警告牌,嚴格控制該區域的建筑數量和樓層高度,盡量保護文物的本來面貌,保持文物古跡的完整性。
及時關注受損文物。田野文物因風霜日蝕,年久失修,自然損毀致倒塌的情況,令人扼腕痛惜。因此,加強田野文物維修特別是搶救性維修顯得十分緊迫,同時要將經費列入地方年度財政預算并落到實處,增強文物修繕資金,切實加大田野文物保護力度。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為準繩,進一步明確文物安全保護管理職責,并簽訂《文物安全管理責任書》,將文物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同時要進行統一規劃,將文物保護和文化旅游、鄉愁追憶活動聯系起來,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進一步的保護舉措和空間。實行文物安全保護人員經費由各級承擔,使文物保護任務重與保護人員少、保護工作量大與保護經費少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得到較好解決。
加強執法巡邏,嚴格執法工作。近年來,文物價格隨著人們收藏意識的提升而逐年抬升,田野文物在文保工作中相對薄弱,一些不法分子借機偷盜各類文物建筑構件,盜掘古遺址、古墓葬,甚至無法整體盜運就全部拆除,這給田野文物造成嚴重破壞。文物安全股與公安部門密切合作,從源頭上遏制文物犯罪,提高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形成了打擊文物犯罪的社會氛圍,嚴厲打擊文物犯罪分子。
四、守護好田野文物
田野文物是古代勞動人民留下的寶貴財富,是歷史的書頁,歷史的見證,正所謂保護工作“恩澤今世、惠及后人”。田野保護工作是一項全面且長期的工程,在長期的工作中需要制定完全的規劃政策,同時將大的目標規劃劃分為小的步驟,一步一步地實現總的目標,讓文物成為良好的、記憶鄉愁的人們身邊的事物。筆者認為,只要我們積極地應對需要保護的田野文物古跡,鉆研新矛盾新問題,不斷落實相關政策,完整地完成每一份工作計劃,遇到問題隨時解決,一定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續田野文物的命脈,從而使田野文物得到最好的保護,發揮其歷史作用,在社會中實現田野文物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王曉玫(1974-),女,漢族,山西省永濟人,本科,文博中級職稱(館員),研究方向:文博、文物管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