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傳承是保護、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通過對金華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探究,以便引起全社會對此課題的關注,起拋磚引玉之舉。
【關鍵詞】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G142 【文獻標識碼】A
一、意義
我國2011年2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傳播?!?018年1月,金華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將“硬頭獅子”等62個項目列入其中。當前,我們開展對這項工作的探究,切實做好金華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為繁榮文化事業、建設“文化金華”作出新貢獻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二、學術界研究情況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內容趨于廣泛和豐富,有不少專家和學者通過調研寫出相關的報告、論文等,整個學術研究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但目前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的角度來闡述的還不是很多,因此,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涉獵到此領域中,為金華民俗類非物質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作出貢獻。
三、金華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金華位于浙江省中部,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并且分布廣泛。表現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民俗活動;二是民俗事象。但兩者往往是融匯在一起的。民俗類非物質文化中不但包含了節日、婚禮、服飾,而且祭典、廟會也被列入其中,當然,民俗生命力的根本在于傳承。
四、金華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及利用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民俗的內涵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民俗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魂,傳承、保護與利用就是一個國家的根。只有魂和根匯聚和交融,才能創造出一個嶄新的、色彩斑瀾的美好世界。
近年來,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蓬勃地開展起來。隨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斷申報以及有關政策的出臺、制度的不斷健全,極大地推動了金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進程。對于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傳承顯得更為重要。
五、政府在民俗類非物質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有多種多樣,比如家族、家庭傳承、師徒傳承、群體傳承等。當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是一個以群體形式出現的,而不是一個個體。
金華市政府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法規政策、工作部署,承擔了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保護業務指導,指導代表性傳承人開展一系列工作,還組織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演等活動。
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以后,在市政府的直接領導下,扎扎實實地開展項目保護工作,加強項目保護單位管理,開展金華道情經典特色曲目音頻、視頻錄制工作;積極申報省級非遺項目專項保護資金。
另外,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浙江省內率先舉辦了金華市非遺傳承教學基地規范化建設現場會,為傳承人開展非遺傳承教學活動,建立了互動平臺,此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在民俗類非物質文化傳承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民俗類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和利用中,我們始終要遵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開發。
要推進金華市民俗文化保護工作,各級政府要有大局意識,要有創新意識,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必須以保護傳承為主。民俗活動是一種在民間長期形成并保留傳承的精神家園。
當前,民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同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加之西方文化的沖擊,使得民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受到沖擊。
要真正做到精神傳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多種措施。其實,民俗文化做出積極的改變是為了更好地傳承下去,否則就沒有任何意義。
當然,我們在強調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重要性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其利用,我們在實踐中要大膽創新,很好地利用這些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為我所用,為子孫后代造福。
七、民俗類非物質文化傳承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承隊伍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
提高民俗類非物質文化傳承隊伍中的人員素質,是加強金華市非遺產傳承工作中必不可缺的一項工作。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隊伍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有的甚至無法開展正常有效的工作,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必須加強保護工作隊伍中人員素質的提高,對他們進行有的放矢的培訓,使他們盡快跟上民俗類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的步伐。
(二)傳承面臨著斷層危機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互聯網把整個世界連接到一起。老百姓的文化娛樂方式也呈現了多元化的趨勢,以往對民俗文化活動非常感興趣的老百姓也漸漸遠離了這些活動,并且參加這些活動的大多數是老年人,沒有年輕人參與這些活動,明顯缺少了生氣。其實,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的傳承是第一位的。當前,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著徒弟難招的窘境,傳承面臨著斷層危機。
(三)從娃娃抓起,提高全社會對非遺的傳承、保護意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目的在于喚醒全體民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教育部、中宣部在2006年把每年的9月定為“傳承月”,其目的就是在廣大青少年中加大普及非遺的宣傳力度,讓青少年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目前,我們的一些兒童,甚至一些青年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不了解,比如一些學生竟然不知道中秋節、端午節是怎么回事,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值得我們去反思。因此,我們必須從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入手,從現在抓起,從娃娃抓起,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深入人心。
說到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時,我們似乎把問題看得簡單化了,總認為別讓它走樣了,能夠讓它傳下來就可以了。其實,所謂的保護是指能夠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生命力的各項措施。因此,我們要深刻領會保護的含義,在實踐中通過保存、保護、利用,通過正確的宣傳,提高人們的意識。
(四)在傳承過程中資金不足
金華市政府在民俗類非物質文化傳承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民俗類非物質文化傳承中資金短缺,這是今后一個時期內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各級財政拿出一定的經費作為支撐,以此解決在傳承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實際困難。
八、結語
總之,當前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利用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其中有致力于民俗文化的專家,也有一些民俗文化的愛好者和志愿者,但只靠他們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把全社會的力量動員起來,營造良好的氛圍,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把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及利用的工作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李明文,柏茹慧.論新媒體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J].新聞知識,2018(2).
[2]劉明閣.論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J].江漢論壇,2012(10).
[3]高燕.金華民俗文化讀本[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6:1.
[4]柯玲.中國民俗文化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6.
[5]宋衛云.傳承的力量:民俗常識1000例[M].沈陽:遼海出版社,2015:3.
作者簡介:侯曉樂(1987-),男,漢族,遼寧大連人,沈陽音樂學院琵琶專業碩士研究生,碩士,現任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音樂表演研究與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