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慧
[摘 要] 隨著我國的建設發展,社會各界對高技術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為切實保證高職院校的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及優良的品德修養,就要求高職院校的相關思政教育工作者轉變傳統教學觀念,以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為思政課程未來教學的重點。為了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訓力度,針對高職院校創新思政課程體系及新型思政課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進行分析。
[關 鍵 詞] 工匠精神;高職思政教育;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122-01
2016年3月在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并于2016年7月頒布《工匠精神教學大綱》,要求高職院校開設工匠精神教育課。由此可見,工匠精神及思政教育逐漸受到政府部門重視,將工匠精神與思政課程合理融合在一起已成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的問題,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需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進行創新改革,這樣才能有效實現“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一、以工匠精神為基礎的新型高職思政課程體系
(一)思政課程目標定位
在《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了“中國智造”戰略發展,而在實現“中國智造”的過程中,就需要更多的擁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人才的支持。高職院校的教育機制與研究型高校有著較大差異,其在教學課程的定位偏向于能夠實際應用的專業技能教育,可以隨時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行人才培養工作。而在工匠精神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教育工作也不能只注重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方式,而必須時時將工匠精神作為技術型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使思政課程的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
(二)制訂工匠精神教學計劃
之前,在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學計劃及教學內容中,幾乎無法看到工匠精神的要素。而在高職院校思政的主干課的教學過程中,均可進行工匠精神的教育及傳授工作,同時高職院校需要思政課教師將有關工匠精神的教育內容及教學方式制訂在教學方案中,并根據方案嚴格按質按量完成,同時也能使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并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需要將工匠精神的培養真正落到實際工作中。
二、高職思政課程教學方法創新
(一)創建高職特色工匠課堂
高職院校可以積極開設工匠課堂,以加大對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教育力度,工匠特色課堂的開設可以穿插在現有的主要專業課程中進行,也可以被作為選修科目直接運用在思政課的課程教學中;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教育讀物的方式,將工匠精神的主要理念劃分成不同模塊,并通過專題講解的方式為大學生進行工匠精神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1)為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理論講解,使學生對工匠精神的意義有初步了解,并穿插分享古今具有工匠精神的故事,促進學生理解;(2)在工匠課堂的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專業進行討論分析,指導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有更深的認識,并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進一步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所學專業,提升學習效果。
(二)建立新型思政教學模式
在現代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工作中,除了建設特色的工匠精神外,還需要充分利用實踐教學,雖然目前已有部分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已建設了實踐教學,但其教學過程也僅僅只是做“表面工作”,還有許多高職院校根本就沒有進行實踐教學。
現代高職院校需要盡可能與當地的優秀、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使高職大學生能夠走出課堂,投身到企業、工廠中進行參觀及實踐,在生產、工作的第一現場了解學習最新的工匠技術,加強學生對本職的熱愛,可以顯著地促進學生本專業研究的積極性,在實踐活動中,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的教育培養中。
(三)開展信息微課堂
目前,多媒體信息技術已成為現代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高職學生通過多媒體渠道獲得信息也越來越方便、快速。因此,在實際教育中,思政教室可以以班為單位,創建QQ或微信交流群,并隨時將工匠精神的理論知識、工匠訪談等咨詢信息推送在交流群中,組織學生觀看學習,并安排學生分享觀后心得體會,加強學生理解、學習,加強對微課堂的重視力度,能夠有效引導學生自覺、自主學習。
三、結語
在打造“中國智造”的過程中,社會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不單單需要優秀的專業技能,還需要其具備優良的品格及修養。因此,高職院校在對學生的教育培養中,應當主動擔負起對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教育的任務,并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同時提高其思想政治修養。
參考文獻:
[1]余敬斌.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36(8):53-55.
[2]寧劍瑋.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實現路徑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20(5):98-99.
[3]孫志方,李楊,王俊峰.工匠精神視域下增強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