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俊
摘 要:隨著我國新醫改政策的不斷深入,公立醫院傳統的內部控制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更加復雜的經濟活動。公立醫院改革必須要重新構建與健全內部控制體系,落實精細化管理,重點保護公立醫院各項資產的安全性,確保會計信息的準確、真實性,同時對醫院的廉政風險進行防范,最終提升公立醫院綜合管理水平,構建科學現代化內部控制體系。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建設
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主要構成成分就是公立醫院,同時也是重要的事業單位。構建有效率的內部控制體系,不只是對公立醫院的監管標準,同時也是其保障安全、穩定、高校的為公眾提供醫療服務的重要基礎。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文件頒布以來,盡管多數公立醫院進行針對內部控制體系進行改進,但是仍然無法取得明顯的成效。可見在進行內部控制體系優化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困難,本文重點針對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分析其中存在的弊端,同時提出有針對性的內部控制體系優化措施。
一、優化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性
財政部落實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在廉政風險防范方面進行強化,提升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水平,才能夠充分發揮出內部控制管理的調節作用。同時加上新醫改的不斷深入,對于職務犯罪、反腐力度更是嚴厲打擊,尤其是各個部門負責人的監督管理更是需要通過內部控制才能夠進行約束。但是從某種程度看,加強內部控制管理更多也是對工作人員的保護,避免因為廉政風險帶來人力資源上的損失。另外要將運作環節進行落實,同時能夠通過該機制將業務活動進行規范,使得各項經濟業務活動符合流程,同時能夠在可控范圍內進行監督與評估。
二、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基本準則
公立醫院戰略目標的實現肯定需要內部控制體系的輔助。首先最基本的就是公立醫院的單位負責人要對醫院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負總責。也就是說公立醫院的負責人應該是整個內部控制體系的總體負責人,必須要對所有內部控制流程等需要擔負總的責任,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給公立醫院帶來損失,要注重對各負責人的審查。其次就是要全員參與,該項基本準則是內部控制體系能夠落到實處的重要保障,一旦沒有遵循該準則就會給內部控制管理機制、過程控制以及實際的決策策略等無法有效地進行落實。最后就是內部控制工作的進行要遵循公立醫院的發展目標,要對整個經濟活動進行剖析梳理,注重將各個環節納入內部控制體系當中,最終所構建的內部控制體系才能夠具有完整性與合理性,同時該內部控制體系才不會流于形式。
三、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公立醫院管理層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缺乏認知
內部控制體系主要是加強單位內部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嚴格控制。整個單位的各項活動中都應該有內部控制的“身影”,內部控制不僅是針對各項經濟活動,同時也是針對此參與各項經濟活動的工作人員進行行為上的控制。但是許多工作人員同時包括管理層,對于內部控制體系都是缺乏認知的,并沒有從日常行為上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落實。而且公立醫院管理層對于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并沒有重視,更多的精力是放在提升公立醫院醫療技術環節上,大量投入財力購買先進醫療設備,但是對于醫療設備的控制管理卻有所欠缺,造成公立醫院資產利用效率極低。
2.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管理多數處于粗放模式
當下許多公立醫院對于內部控制制度的理解仍然較為狹隘,只是簡單認為是財務內部控制制度,而且整個內部控制管理模式也比較粗放,沒有結合現代財務內部控制制度與科學的管理理論。一些公立醫院十分重要的經濟業務基本上審查程序較為簡單,都是由具體負責人進行獨自決策,缺乏相關部門對該經濟活動進行可行性論證,并沒有運用系統的審批程序對該項目進行審查。而且多數公立醫院單位只是重視醫療技術、財務內部控制,而對于其他管理環節在內部控制方面比較疏忽,無法將內部融入日常運營管理工作當中。因此管理模式必須要進行創新才能夠給公立醫院帶來新的活力。
3.內部控制組織機構不完善
多數單位負責人認為內部控制建設無法直接產生經濟效益,而且管理層并沒有構建專門的內部控制部門,更多只是將制度出臺,然后在落實上就缺乏力度,尤其是公立醫院崗位、部門等之間缺乏相互制衡,無法根據規定程序辦理業務;另外就是領導決策層審批機制沒有納入內部控制體系,更多是由少數人直接進行決定,就造成決策缺乏監督約束,方案決策將會帶有較大的個人主觀色彩,極易給公立醫院帶來經濟損失,同時也會引發廉政風險。
4.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風險評估程序缺乏
當下的公立醫院在內部控制建設上有所欠缺。造成有章不循或者是沒有涵蓋經濟業務的各個環節,在各項規章制度落實上缺乏力度,全體醫務工作人員執行不夠嚴謹。某些機制如重點崗位輪崗機制、重大事項決策機制以及不相容職務分離制度等等都相當于擺設,無法將相關作用發揮出來。
而且內部控制機制與經濟業務聯系并不緊密,在同戰略目標結合過程中有所欠缺。主要體現在各項經濟業務活動的管理核心并沒有精細化,從而致使內控機制在構建過程中沒有考慮到落實過程中的難題;同時也沒有結合業務發展、風險變化等進行優化,造成整個內部控制制度側重點、方案上有所缺陷,不能夠更好地實現戰略目標。
風險評估環節的缺失造成公立醫院無法對之前的內部控制工作進行分析總結,無法為未來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提供借鑒。正是由于在風險評估、內部監督環節的缺失,無法對事前潛在風險進行預測,對于流程執行、審批權限等等缺乏相應的流程機制,無法為決策者提供有效的決策資料。
四、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構建措施
1.完善內部控制機制,構建合理的內部控制組織架構
公立醫院要將之前的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創新重建,主要從高效、便捷角度出發,創建出更加優良的內控環境。首先是設置專職內部控制部門,主要負責人由院長直接擔任,同時各個部門的負責人組成小組成員。該內部控制部門或小組負責結合公立醫院發展戰略目標構建組織結構圖,將傳統管理架構進行優化,同時通過內部控制制度對各項流程進行優化。其次就是該內部控制體系負責小組要下設執行小組與監督小組,各選出相應的負責人。必須要在各個部門內設置一位內控聯絡員,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與內部控制部門進行聯系。最后就需要內部控制部門從橫向角度出發,對各個部門進行內部控制制度的落實,確保能夠分工明確與相互制約;同時從縱向角度出發,將程序進行精簡,不斷改進優化。
2.不斷強化執行力度,完善內部控制流程
內部控制落實單位要一視同仁,對于財務、設備、藥劑、后勤等各個部門在進行內部控制制度落實時,不能因為部門職能不同而進行區別對待,必須要嚴格按照標準化流程進行規范。內控聯絡員也要密切關注各個流程,及時與各部門負責人進行聯系,主要涵蓋到本部門的流程優化、運營維護、工作銜接等等,要定期向執行小組的負責人進行匯報,同時組長將相關落實問題進行整改,使得內部控制機制與標準化作業流程不斷優化。
3.深度挖掘監督小組效用,構建內部控制評價體系
監督小組涵蓋審計、紀檢、檢查等相關工作,重視監督評價現有流程、維護內控權威性。首先就是需要定期針對該各項經濟業務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督,同時提供建設性的評價意見;其次對內控制度是否存在設計缺陷進行重點關注,整個運營過程中在全面性、合理性上等方面要避免問題的產生;運用根本原因分析方法,對產生缺陷及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行及時的分析,預判對醫院經濟運行管控的影響程度,對于更加嚴重的問題要直接上報到領導小組,直接由整個小組開會研討出整改方案,及時對其進行調整,促進內控制度的有效落實。
4.單位機制與業務操作并重
在內部控制制度當中,單位機制與業務操作應該都要納入內部控制機制當中。單位機制的內部控制機制要更多地從職位管理、財務管理等進行重點關注。而對于其中的關鍵崗位更是要重點審核,避免謀取私利,尤其是醫療設備等招標。對于重點崗位必須要通過輪崗制度,或者是定期審查等形式,形成內部控制制約。
業務操作方面就是要以各部門單位作為操作對象,將其轉化為業務,通過條塊等形式轉化為流程,針對其中各個核心點、風險點,最終能夠結合科學的內部控制機制進行優化。此外要將合同會簽機制進行落實,審簽程序要嚴格根據內部控制制度進行設計,尤其是各項經濟業務活動會簽前,一定要由財務、審計、律師等專業人士進行審核。最終由多個部門共同出具審核意見再進行合同的簽訂,將業務合同風險降到最低。
五、結語
綜上所述,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不斷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優化才能夠滿足公立醫院發展的需要。希望本文的拙見能夠對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有所貢獻。
參考文獻
1.夏莽,黃煒.我國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建設現狀分析――基于公立醫院內控體系框架研究的發展歷程.中國醫院,2014,18(02).
2.吳濤,董圓,李曉宇.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實踐探索.新會計,2016(09).
3.王愛青,費才華,董欣,等.公立醫院如何進行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中國醫院,2015,19(06).
4.楊大斌.淺議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評價與監督.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27).
(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