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摘 要] 當代教育出現了令人觸目驚心的現象,從這些現象可以透視出教育本身的問題——大學生的教育理念出了問題。因此對一直秉持的大學生教育理念進行反思是必然選擇。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構建面向未來的大學生,大學生是未完成,也無法完成的存在,他成長于現在,成熟、成功于未來。教育真正塑造未來之才,在這個過程中感恩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關 鍵 詞] 感動;感恩;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239-01
一、感恩教育的內涵
大學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育,承接著社會發展未來的重任,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感恩,這個屬于精神范疇的詞匯, 已經不再是當今社會的主題詞了。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那么我們可以說,會感動、有感情也是人區別于動物的一個表現。我們常常把那些不會感動的人叫做“冷血動物”大體就是這個道理。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感動竟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奢侈品。很多老師抱怨,現在的學生太難感動了;很多學生說,現在的老師太不會感動別人了。細想起來,感動愈來愈成為教育中的稀缺資源了。
二、大學生缺少感恩情愫的表現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調侃、逗樂、蹦迪、歇斯底里慢慢地侵蝕了我們的感觀;學生吃麥當勞、喝可口可樂、唱K、玩游戲占用了他們的業余時光。曾經有個美國科幻小說家預計在22世紀人類將失去兩樣本能,那就是笑和哭。如果真的如此,真不知該慶幸人類的進化、還是感嘆人類的悲哀。細想起來,我們不會感動了嗎?抑或說,我們感動的閾限值被大大提高了,敏感性下降了。一年或幾年中,我們自己經營的生活,偶爾才會給我們的內心感動一下。無論是從哲學角度,或者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不會感動都是人類的一種退化或異化,人的本性是神性和動物性的結合,無論這兩性的哪一性都是需要感動的,丟失了感恩就可能丟掉了我們的“根”。
在如今的大學校園里,有很多學生行為不文明。比如,隨地亂丟垃圾,盡管不遠處就是垃圾桶;學生在課堂上做與上課無關的事,老師批評甚至頂撞老師;學生寢室衛生堪憂,不服寢室老師的管理;學生不服家長的管教,甚至離家出走。我們常會遇到:某位學生遇到了人生的坎,身邊同學不但視而不見,甚至認為是自找的;某位學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老師表揚時,部分學生面無表情,甚至唏噓的狀態讓我們堪憂;類似這樣“情感缺失”的事還有很多,這其實在他們的表現中是不難看出的事實。
(一)家庭教育存在過多的偏頗
從孩子出生開始,他們就是父母的寶貝,只負責學習,很少承擔家務,縱容了孩子不體諒父母勞動的辛苦;由于長時間的積累,他們認為做家務是家長愿意的事情,與他們沒有什么關系;久而久之,這些想法過渡到學校,大學生心里家長和老師所占的比重很少。
(二)學校教育過度功利化
自古,求學就被奉為上上差,學校更多的是在關注升學率和就業率。這就造成教學成績以及就業效果成了學校唯一的追求,這甚至主宰著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在這種功利價值取向的影響下,育人變得不那么重要,感恩等德育教育很難進入教育教學的主渠道。同時,學生考取大學后,放松了對自身的要求,同時高校又將重心轉移到專業技能掌握上,這一系列舉措都與就業掛鉤。所以,高校過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進而導致教育育人功能的缺失。
三、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創造優質的感恩教育環境
感恩教育的環境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和整個社會環境教育等。優質的環境氛圍,對學生的影響和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故大力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優質感恩教育環境,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感恩教育的必要條件。同時,要充分調節和發揮社會、學校和家庭的作用,建立三位一體的感恩教育體系。
(二)開設多方位的感恩教育課程
感恩的情懷是多方面的,所以對感恩這傳統美德,體現真善美的行為,我們要多方位設計課程。所以高校應轉變教育理念,糾正傳統高校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輕情感的培養;重理論灌輸,輕情懷培養的單方向教育,應重視感恩等情感的培養。面對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淡漠的現狀,很多專家以及學者均大聲呼吁,高校應開設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課程,將感恩教育課程化。
(三)營造社會環境
大學生感恩意識形成的重要因素還離不開社會的感恩氛圍。心理學認為,感恩是一種積極的、正面的行為,受到肯定時往往反饋的是心情愉快;反之,就會弱化其初衷。現在的社會上總有些人把感恩不當回事,我們不能讓這些人成為主流。如果這種感恩行為得不到大力宣揚,社會的感恩氣氛難以形成。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都在讓感恩發揮教育的功能。他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眾多卓越的教育家都認為應培養學生積極健康,豐富細膩的情感。因此,我們從事教育的人,一定要帶著感恩的心,來積極引導學生感恩父母、感恩母校、感恩社會。
參考文獻:
[1]祝國超.論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2]胡虹霞.高校德育應補上感恩教育這一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