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以下簡稱國辦發27號文)中明確提出:“建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體系?!彪S著體育課程改革日益深入,從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出發,建立各學段相互銜接的“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更加迫切。2018年7月17日,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正式啟動大中小學體育課程一體化研究。實際推進過程中,基于幼兒教育屬于學校教育的基礎階段,而且這一階段已有體育活動開展和相關動作發展研究的現實,體系構建過程中會將幼兒階段納入其中,進行大中小幼的一體化整體推進。這是一項史無前例、意義非凡的責任工程,也是參與人員多、涉及范圍廣、建設難度大的使命工程。完成“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建設,能更好地加快推進體育課程改革步伐,并將更好地發揮體育學科在教育和人才培養中的“大學科”領航作用。
一、“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多元期待
體育課程體系“一體化”富有多角度內涵,從方位上看,縱向是各學段各年級課程內容等上下銜接,橫向是相同學段或年級課程相對一致。從結構上看,“一體化”是要整體解決不同學段和年級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怎么學的問題。長期以來,體育學科的課程教學存在著若干現象,如,各學段之間教材內容缺乏銜接性、學習內容多而繁雜,建立“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有著多元期待。
1.學生學習掌握運動技能的期待
國辦發27號文明確提出“讓學生熟練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但學了12年的體育,多數學生未能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各學段所學內容有的蜻蜓點水,有的低級重復,如,前滾翻,從小學到大學“一滾到底”,依然不能靈活應用,在高處掉下或奔跑摔倒時仍然出現手撐地骨折等現象。又如,針對籃球項目,小學從運球、傳接球基本技術學起,初中、高中也都如此,大學甚至是體育專業院系的學生學習籃球也依然從這些最基本、最簡單的技術學起。低級重復,導致學生并不能有效地、牢固地掌握運動技能。構建“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勢在必行。
2.完善課程教學實施依據的期待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作為國家課程指導性文件,不僅要求方向明確,而且要求課程內容選擇與確定依據充分。第八輪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相繼出臺并修訂了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階段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推動體育課程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這2個課程標準只是國家層面的宏觀引領和指導,其中也明確提出要求各地、各校應依據本標準的要求分別制訂地方體育與健康實施方案和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計劃,但各地實施方案出臺與實施的情況并不理想,出現了一線體育教師不知道該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及不同學段、年級教學內容缺乏銜接性等現象。建立大中?。ㄓ祝耙惑w化”體育課程體系,將在一定程度上為下一輪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修訂和完善課程教學實施方案提供重要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
3.質量監測實現相對統一的期待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如何監測質量?建立“一體化”質量評價內容和標準至關重要。長期以來,由于各地各校相同年級體育學習內容缺乏相對一致性,建立全國相對統一的體育教育質量監測標準頗有難度,尤其是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監測很難確立大致統一的項目。除了體質健康監測之外,未能建立起全國相對統一的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監測標準,也未能真正實施運動技能的質量監測工作。大中小(幼)“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建設,確立每個學段所學內容的評價體系,有助于開展全國相對統一的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監測。
二、“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必要保障
建構大中小(幼)“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是要建立在高度的專業性、科學性基礎之上的理論依據充分、實踐操作可行的體系。
1.“專業性”強調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
大中?。ㄓ祝耙惑w化”體育課程體系建設,要充分體現專業性特點。專業性,一方面,是學過、練過、教過、研究過的專家、學者、名師等作為課程體系建設的核心團隊成員,從而既保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在理解、創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另一方面,消除課程體系單純由理論專家學者研制的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體育課程的實施者主要是一線體育教師,指導者多為各級體育教研員,因此,優秀的一線體育教師、經驗豐富的體育教研員參與課程體系建設,能夠做到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
2.“科學性”體現創新與客觀的深度融合
建構大中小(幼)“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要建立在遵循客觀規律、富含科學依據的基礎上,并且做到創新與客觀的深度融合?!耙惑w化”建設的“創新”體現在邏輯主線的人文性,即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邏輯主線,建立哪個學段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以及用什么方法學的課程體系。打破傳統的忽略發展而單純按項目分配內容的方式,建立更具生命力的課程體系。除此之外,內容分類與呈現形式、學習評價“等級制”建立等都要體現適度創新?!耙惑w化”建設的“客觀”體現在理論依據的全面性,即以人的動作發展特征、認知特點、素質發展敏感期分布、技能形成規律等為理論依據,做到課程內容分配與學生發展需求精準對接。創新與客觀深度融合,將相關理論滲透在新穎的邏輯體系之中,真正建立客觀而新穎的“一體化”科學體系。
三、體育“大學科”地位領航作用日益凸顯
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各學科并無大小之分,但體育通常被稱作“小學科”和“小三門”。實際上,體育由于課程開設時間最長,貫穿大中小各個學段;與其他學科相比,對人的身心健康影響最大;“無體無德智也”;關乎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等原因,相對其他學科體育日益凸顯出了“大學科”價值,更應該被稱之為“大學科”。
1.體育“大學科”促進健康功能強勁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加強各部門各行業的溝通協作,形成促進健康的合力。”健康是世界人民追求的永恒主題,但健康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體育對健康的促進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其他學科對健康所能發揮的作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鼻迦A大學馬約翰先生曾倡導: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邏輯主線,在充分考慮人的動作發展特征、認知發展和身體發展特點、各運動項目特點等基礎上,構建大中?。ㄓ祝耙惑w化”體育課程體系,使得哪個學段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如何學等都更為清晰和科學,學生終身鍛煉的技能就會更容易形成,促進健康的能力方能進一步提高。
2.體育“大學科”在德智體美中居首位
1917年毛澤東《體育之研究》提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边@表明,體育居之首位。20世紀五六十年代,針對當時學生學習負擔過重、身體素質下降的狀況,1950年,毛澤東寫信給教育部長馬敘倫:“此事宜速解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學習第二。”1951年,毛澤東就學生健康問題再次致信馬敘倫:“提出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方針,我以為是正確的。”十八大在黨的新教育方針中,再次強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體育始終作為黨的教育方針和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最關鍵學科。將體育看作“小學科”或“小三門”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應建立大中小(幼)“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奠定好課程理論基礎,坐實體育實有地位并發揮其重要價值。
3.體育“大學科”利于助推民族復興
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冬奧會場館和觀摩運動員訓練時強調,“中國今后要變成一個強國,在各方面都要強,少年強則中國強,體育強則中國強,推動我國體育事業不斷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8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開幕之前強調指出,“體育承載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夢想?!笨梢钥闯?,習總書記對我國體育發展寄予著殷切希望。不僅如此,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學校體育工作也作出重要部署,明確提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如何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怎樣才能更有效地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并強健體魄?建構大中小(幼)“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科學確立各個學段的學習內容和評價標準,以及探索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將大大提高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肩負起體育應有的“大學科”重任。
構建大中?。ㄓ祝耙惑w化”體育課程體系,任重而道遠,是新時代偉大的使命與責任擔當。需要對國家富強、對體育振興有情懷的有識之士協同創新和銳意進??;還需要得到更多的相關領導的熱心關注和大力支持。力爭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建設一套專業性強、科學性高、實用性大的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