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峰
2018年5月20-22日,浙江省九城區中小學體育教學聯盟(小學組)第九屆教學研討活動在慈溪市舉行。本次活動主要圍繞“方法”是教學內容的研究主題,從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材的教學內容內涵等視角,研究和評價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方法”教學的實效性和可行性,以此驗證“方法是教學內容”的實踐,對轉變體育課堂教學方式、增強體育課堂教學的教育味、提升體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等是否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進一步確立了“方法”是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教師和教材的紐帶地位。
一、體育教學的“三因素”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教師和教材是3個重要因素。以往依據教學論的指導思想,教學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怎么教”上,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通常是通過“教材”發生關系,即教師努力思考、研究教材怎么教,如何才能有效教給學生,使學生掌握教材,在這里的教材等同的是某項運動的某個技術動作,那么掌握某個技術動作就成為衡量教學結果的重要標志。學生想的是如何才能將這個教材學好,也就是掌握好技術動作,就代表完成了學習任務。基于這樣的思考方式,體育教師在分析和處理教材時,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表現出來的是教材就是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這一認知,這樣從教材本身技術規格入手的教學行為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主流,只有研究清楚教材的規格特征,才能形成如何教學的思路。因此,以往看到的體育課堂所呈現的教學,大量體育教師的教主要關注的就是技術動作規格。如,技巧中的前滾翻教材,從關注技術規格的角度分析,教師在教學初,頭腦中首先出現的是“預備姿勢蹲撐,雙腿蹬直離地,低頭、含胸、提臀,頭后部、肩、背、臀依次著墊向前滾動,團身抱膝起立”等技術動作環節,于是采用的教學策略也就是按部就班地將這些技術動作環節一個一個教會,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這里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前滾翻作為教材,通過教師的教學除了能夠讓學生按照技術動作環節會做這個技術動作外,它的價值功能是否還有其他?答案是肯定的。
自2001年第8次課程改革以來,教學大綱被課程標準所替代,由此開啟了課程時代?!罢n程”一詞是當下使用頻率最高的基礎教育用語之一,從課程研究的要義審視,教學研究的重點轉向了“教什么”,而“教什么”的出發點在于學生,也就是培養怎樣的人,是研究教什么的目標。因此需要對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教師和教材3個因素作新的審視,3個因素相互之間的關系也需要有一個新的定位。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更加清晰地刻畫出學生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后,需要形成的能力。即學會學習、學會運用、養成鍛煉習慣和學會堅持合作等才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以后學生所必備的關鍵能力。因此,學生需要學會哪些“方法”或應該培養學生具備哪些“方法”才是體育課程教學的起點即目標;根據這一個目標分析處理教材,尋找開發出教材中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內容即各種“方法”,實現教材的有效轉換;而教師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些“方法”怎么教,即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會、會學等。由此3個因素在“方法”的有機聯絡下成為一個整體(圖1),形成合力為實現課程目標服務。
二、“方法”成為體育教學3個因素的紐帶有利于明確教材處理的依據是學生能力
根據學生能力發展的需要處理教材,確定課堂教學內容,不僅能夠更好地學會技術動作,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習技術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教材所包含的教育教學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根據體育與健康學科3個核心素養的要求,學生通常需要具備學會運動技能相關體能發展的能力、生活中的能力、學習其他運動項目的能力等。相關體能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協調、控制、判斷等,發展這些體能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通常表達為學生學會發展這些體能的練習方法,能夠利用這些方法自主鍛煉,也即具備了學習運動技能的相應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時,首先就應該根據教材技術動作的規格和學生需要具備的相應體能,設計各種練習方法,然后將這些“方法”作為教學內容,進一步研究如何教。生活中的能力一般包括應急能力、鍛煉能力、欣賞能力、合作能力等,這些能力通常表達為動作模式儲存在學生頭腦中,當實際生活中碰到類似情境時就能夠運用這些動作模式,這樣,教師在教材處理時就可以依據這些能力設計相關練習方法、運用方法等作為教學內容。學習其他運動項目的能力通常表達為遷移的動作模式,如,學習前滾翻教材時設計“向上自拋球+前滾翻+接球”練習方法,該動作模式就有可能在學習排球運動時發生遷移,按這名學生的能力需要將教材中可以開發的內容用練習方法或運用方法形式表達,達成學會教材技術動作,同時讓學生儲存可遷移動作模式的目標。因此,教材通過“方法”這一媒介與學生和教師兩大因素發生關系,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課程理念。
三、“方法”成為體育教學3個因素的紐帶有利于厘清教學內容的內在關系
以往體育課堂教學層面將教材直接地當作教學內容的現象比較普遍,加上教學時間有限,產生的直接結果是教師的教學關注點更多的在技術動作規格上,因此很難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本身所包含的各種教育功能,也就非常有必要對教學內容在不同層面的內在關系進行研究,從而更好地幫助體育教師把握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關系,把握如何通過轉化教材為教學內容而充分發揮教育功能。
根據《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的研究,認為教學內容在課程的不同層面表現為單元教學內容(項目內容單元)、顯性教學內容和隱性教學內容。明確了“方法”是3個因素的紐帶后,在課程層面即單元教學計劃階段,教材可以視作單元的教學內容,然后依據學生能力發展的目標設計確定單元目標,設計課時教學內容即圍繞單元教學內容開發出各種“方法”,這也是浙江省提倡的“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策略的初衷,幫助教師開發各種“方法”時提供操作工具。按此工具所設計的“方法”即動作方法、練習方法和運用方法,是顯性的教學內容,這些方法都是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直觀可見的,如上文“向上自拋球+前滾翻+接球”練習方法。而這個練習方法中所隱含的可遷移動作模式就屬于隱性教學內容。單元、顯性、隱性教學內容的內在關系也就在“方法”的連接下厘清了。
四、“方法”成為體育教學3個因素的紐帶有利于確立教學改進的方向
“方法”連接著學生、教師和教材,體育課堂教學也就明確了“方法”是教學內容,決定了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必須著眼于研究怎么教“方法”。而教“方法”主要是教會學生怎么做(準確),怎么才能做好(原理),怎么才能會用(運用)等,在此過程中教準確是最基本的保證。那么要將“方法”教準確,取決于體育教師對“方法”的專業理解和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問題的能力。因此,一方面體育教師要通過多學習專業知識,多向項目專家請教“方法”的教學關鍵點,探索總結出符合自己學生認知水平的指導語,才有可能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將“方法”教準確。另一方面要努力改變以往課堂教學中教師“滿堂灌”的組織形式,必須設法延長學生單組練習時間的長度,使得教師有充分的觀察時間。只有這樣教師才有可能發現學生練習中存在的真問題,進而可以針對問題設計相應的方法手段加以解決。同時要根據學生個體存在差異的客觀事實,減少集體指導和講解示范的次數,采用分組和個別指導糾錯的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將“方法”作為體育教學中學生、教師和教材3個因素的紐帶,更有利于實現以生為本、能力為先的課程理念,也將對學習方式的轉變產生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