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衛華 馮建民



隨著《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三級課程管理體系”的頒布,朝陽區結合本地區學校的特色,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導下,以“學校自主、區?;印f同創新”(“學校自主”是指學校根據本校學生學情以及教師特點,自主確定課程開發內容;“區校互動”則是區域開發“區本課程”,并整合學校開發的類似課程,進行完善優化,再由學校選擇具體的實施課程;“協同創新”是指“區校”相互協作、共同發展)為理念,緊緊圍繞一個項目(《陽光足球》讀本開發與實施)和一個課題(《中學體育與健康類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構建區域特色體育課程(圖1),引領體育教師正確理解和把握體育課程的內涵與特點,充分挖掘朝陽區的學校資源,開發高質量的特色體育課程,讓區域內的學校逐漸形成本校的體育特色,做到“一校一特色、一課一崢嶸”,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運動意識和健康水平,為學生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構建特色體育課程的整體框架
研究之初,項目組針對朝陽區全部86所中學的體育特色課程的開設與實施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研,調研發現特色體育課程在朝陽區開設得非常廣泛,數量多達200多項,但是其中多項重復,如,籃球50多項、健美操40多項等,且課程的整體設計含金量不高。同時,由于朝陽區地處北京城鄉結合部,學校眾多,學校之間的差異較大,特色體育課程開設的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呈現散點狀分布。在調研的基礎上,課題組認真分析了調研數據,并在專家的指導下根據區域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構建了區、校協同下特色體育課程的整體框架(圖2),將區本課程、區域整合課程和校本課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區域教研的優勢。
二、組織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科研能力
為提高體育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為下一階段研究做好準備,課題組邀請北京市課程中心和朝陽區教科所的專家對全區548名體育教師進行了基礎課程知識的理論培訓。經過專家的引領,學員明確了課程的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理論培訓后,按照學校推薦和教師自薦的形式,組建了研究核心組。核心組由從事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教研員、市區學科骨干教師、教研組長以及青年教師組成。核心組首先針對全區所有中學進行了體育與健康類校本課程的調研。為了能在更多的學校展開研究,鼓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到研究之中,努力讓每名教師參與到課題研究的全過程中。同時,課題組針對子課題申報和課題研究方向做了專題培訓,讓教師明確了研究的方向和具體操作方法。全區共有65名教師參與子課題的申請、開題、結題,最終有58名教師的100多篇教學案例和論文在市、區的各級各類評比中獲獎,其中3篇論文分別在全國論文科報會和全國學生運動會獲獎,有效提升了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
三、開發特色體育課程
研究核心組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了特色體育課程開發研究。根據調查報告和學校體育的發展特點,以及北京市知名專家和特級教師的訪談,將特色體育課程的開發分為2大類(圖3),即新興體育項目與民族傳統體育、國家課程的拓展與延伸。
其中,新興項目與民族傳統體育類特色體育課程的開發建立在學校的辦學特點基礎上,與學校的核心辦學理念相一致,并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如,朝陽區教研中心附屬學校的辦學特色是國粹文化,相應開發了空竹、舞龍、舞獅和武術等具有傳統文化的特色體育校本課程;北京朝陽中學辦學特色是國際化教育,相應開發了板球、橄欖球等具有國際視野的特色體育課程。
國家課程的拓展與延伸必須既要分析自身特色,更重要的研究國家課程以外的拓展點和突破口。如,《籃球裁判課程》《花式足球》《花樣跳繩》等,既區別于國家課程,又是對國家課程做了較好的拓展與延伸。
四、組建研究團隊,編制《陽光足球》讀本
在朝陽區教委的支持和領導下,朝陽區教研中心從全區中小學選拔優秀體育教師40余名組建了《陽光足球》讀本研究團隊,其中包括市區體育骨干教師、區優秀青年教師、優秀足球教練員、裁判員,以及在足球教育及教材編寫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的體育教師。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研究團隊遵循“課程研發—教材編寫—教學實驗—課程資源開發”思路展開項目研究工作。通過8次集中編寫會議及編寫團隊的努力工作,完成了小學低段、小學高段、初中段、高中段4冊《陽光足球》讀本的編寫。
五、探索特色體育課程的課堂教學方式
為了更好地引領教師上好體育特色課程,課題組每學期都安排了子課題的負責人開展課堂教學的研究課,并組織全區教師進行觀摩交流,積極探索特色體育課程的教學方式(圖4)。通過各子課題教師邊實踐、邊研究、邊總結,并在專家的指導下,總結梳理出了朝陽區體育特色課程的教學方式,即:以興趣激發為主、引導點撥為輔,留給學生學習和拓展空間,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六、收集成果,建立資源共享平臺
為引導體育教師對教學實踐中的重要問題進行研討與反思,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各關鍵環節的研究設計,課題組每學期都會舉辦特色體育課程教學設計評選和特色體育課程教學案例評選活動,推選出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義和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學課例。同時,組織獲獎教師的經驗交流分享會,推動全區課程的實踐探索與學校課程資源庫的建設。
歷時數年,課題組將收集的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課例、校本教材、課程資料等進行了整理、分類,并將電子版陸續上傳到了“北京市朝陽區體育與健康教研工作坊”(網絡資源庫)。其中包括開發的65項特色體育課程,教師可以隨時上網查閱。
為了能夠讓教師們更快捷、更方便地將特色課程資源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課題組注冊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朝陽體育教師”,并定期推送課程資源到微信公眾平臺,目前關注公眾號的教師已達2200余人。此外,課題組組織優秀教師錄制了140節微課,每天推送到1節微課到微信公眾平臺,受到了體育教師的一致好評。同時,項目組將課題資料的紙質材料編輯整理,出版了《一校一特色 一課一崢嶸——朝陽區特色體育課程集》一書,將整合后的體育教學游戲子課題成果編輯出版了《體育教學實用游戲匯編》一書。
在特色體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中,“自主”是基礎,只有具備一定的自主權利,才能調動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互動”是關鍵,區、校兩級教研部門要積極創設教師教研的良好環境和有效的互動平臺,讓教師有參與、有思考、有提升;“協同”是保障,當區域的教育行政和業務機構在政策和專業上給予支持,搭建平臺、協調組織、跟進教師培訓和教科研,區域內才會形成“區?!被?。只有如此,共建共享課程資源的聯動機制才會進一步提升區域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內涵水平的提升,落實素質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