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

筆者是一名從教22年的小學體育教師,因為工作的需要曾經連續8年執教一年級的體育課。按學校常規要求,在開學第2周,一年級的學生就需要參加大課間活動。跑操是學校大課間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兩路縱隊繞操場循環跑操所占場地小、易組織,運動時間與運動負荷經濟、實效,深受師生喜愛。
作為體育組的“老”教師,筆者總會在新學年開學第1周給組內同年級的教師,尤其是“新”教師上一節跑操課,同時,教導處還會邀請年輕的班主任來一起看課,說是讓他們見證“神奇”的一刻。上好這節課,不僅能讓一年級的學生盡快融入小學生活,還能對一年級的班級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級的學生對跑的認知基本停留在一個“快”字上面,在跑操中,其行為表現主要為間歇性地加速快跑,但加速后立即停下不但容易造成隊伍之間的擁擠碰撞、混亂不堪,還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面對這樣的局面,沒有經驗的年輕教師時常是焦頭爛額,顧頭難顧尾。雖然一年級的學生對跑操沒有概念,但他們對音樂節奏較為敏感。因此,筆者以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敏感性為切入點,設計了配合不同音樂節奏的拍手、踏步及手腳結合的練習內容,加深學生對節奏的把握,不同難度的練習也讓學生遇見不同的問題,繼而引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按節奏控制步幅與步頻。再通過小組合作方式,提高與同伴保持一致性的能力,再以難度遞增的比賽加深學生的掌握程度。
一、聽,體會節奏
問題:“你能聽懂節奏嗎?”學生一邊聽鼓聲,一邊跟著鼓聲的節奏拍手。教師擊鼓,通過長停頓—短停頓—逐漸加快速度,讓學生感受不同節奏。隨著教師發出的指令,學生隨著不同的節奏進行拍手、拍腿、拍肩等練習,從忙亂變得整齊有序,從嬉笑變成整齊劃一的拍打聲音。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隨鼓聲的擺臂練習。隨后要求學生兩臂前后自然擺動,向前擺臂時,肘部貼于腰際,向后擺臂時,拳貼于腰際。
二、練,步頻一致
問題:“你能根據節奏跑步嗎?”學生們的回答非常響亮。當學生雙手叉腰聽鼓聲進行踏步練習,覺得不難時,教師提高要求,讓學生左腳落在重音上,慢慢地學生便能隨著鼓聲有意識地加重左腳的力量,像一群搖擺的小企鵝,看課教師爆發出陣陣會意的笑聲;隨后,教師讓學生加上擺臂動作,并注意身體姿態,收緊腰部,跑步的動作姿態便有了雛形,然后將鼓聲逐漸加快,讓學生從踏步過渡到原地慢跑,同時,要求2人手臂相挽并排跑。
三、跑,控制步幅
問題:“我們能一起整齊地跑操嗎?”筆者請學生進行展示后,問題的答案便“浮出水面”。學生們總結出,只要步幅一樣大、節奏一樣快,便能整齊劃一地進行跑操。同時,要想跑得整齊,還需保持和前排的距離以及節奏的一致性。因此,領跑者需要控制速度,跟跑者要注意觀察。此外,還需注意轉彎時內圈稍慢、外圈稍快。
當學生了解所有技巧和要求后,接下來的任務就會變得簡單,只需通過反復練習就能達到“整齊劃一”的目的。隨后,教師根據學生練習的情況,將優秀的2組合并,讓2人一組逐步過渡到4人一組進行小方陣練習,同時讓學生輪換在排頭位置進行領跑,分別體驗領跑者與跟跑者的角色。當學生能夠完成4人一組的練習時,便可以進行8人一組的稍長距離的跑操練習。在輕快的音樂中,學生的分組由多變少,逐漸合并成了兩路縱隊,隊伍雖然越來越長,但是節奏卻越來越整齊,“神奇”的一刻便這么悄然發生了。
四、思,點金之石
一節被教導處稱為“神奇”的課,在學生們的歡聲笑語和教師們的掌聲中結束了。其實在許多年前,大課間的跑操也讓筆者束手無策、焦頭爛額。靜心思考,一次教學就是一次解決問題的過程。只要找到問題所在,并尋求到解決問題方法,所有的困難便會迎刃而解。
首先,找準問題。跑操的關鍵是按節奏控制步幅與步頻勻速前進,節奏就是“打開”問題的鑰匙。本節課,從準備活動的熱身到輔助練習部分的節奏訓練,再到主教材部分的合作學練,始終貫穿著這一條主線。通過對學生節奏感的訓練,增強學生對節奏的理解;提高遞增熟練程度,以多種形式激發練習興趣。
其次,梯度化解。本課輔助練習中,先根據鼓聲進行手部動作練習,然后過渡到擺臂,再進行踏步練習,最后過渡到上下肢配合練習。在向主教材過渡中,由原地練習過渡到行進間練習,由個人練習過渡到小組練習。在合作練習中,由2人過渡到4人、由橫隊練習到縱隊練習、由小方陣練習到大方陣練習,既是練習形式上的變換,也是練習難度上層層遞進,讓學生不斷地接受新的挑戰,體驗成功的喜悅。
最后,團隊展現。本課最終呈現的是學生集體按照統一的節奏進行跑操,所以課的開始就引導學生要“一切行動聽指揮”,為后面的團隊合作作鋪墊。授課過程中教師不斷提示學生個人表現在團隊合作中的重要性。最后的展示部分充分體現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意義,也把整節課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