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 劉冰



一、案例背景
伴隨著現行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和《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的進一步實施,教師對技術動作有效組合練習探究的熱情持續高漲。浙江省體育教研員余立峰老師曾說過:“在進行技術動作教學時,注重一個單一身體練習配一個組合練習,再加上一個游戲來豐富課堂內容,開拓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至此,各種技術動作的組合教學像雨后春筍般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形成了百花齊放、各領風騷的局面。然而,在回味課堂,細細品味之時,筆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體育課堂需要怎樣的組合練習?怎樣組合才視為合理和有效?帶著這些疑惑和問題,筆者參加了浙江省九城區中小學體育教學聯盟小學組第八屆教學研討活動,針對教學活動現場教師為完成技術動作教學所呈現的不同練習的組合,進行了細細梳理和分析比較,以達到觀不同實例之利弊,求組合之有效的目的,期待與同仁商榷。
二、案例描述與現場感覺
實例1:籃球曲線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組合練習。練習方法:2人一組相向站立,1人傳球,接球人運球繞過傳球者回到原點,而后傳球給對方,循環進行練習(圖1)。
現場感覺:此組合動作練習是在復習曲線運球技術的同時結合了傳接球技術練習,優點在于把單一的身體練習結合其他相關技術進行教學,既有重點,又有銜接內容,簡單、易懂、有效。
實例2:籃球曲線運球+追地滾球運球組合練習。練習方法:2人一組相向站立,中間擺放6個標志桶,練習開始后,同時起動繞標志桶運球到各自前方第3個標志桶處急停,雙方同時以地滾球方式傳球給對方,并迅速轉身追對方傳過來的地滾球(圖2)。
現場感覺:此組合動作練習意在對籃球曲線運球技術進行鞏固,并結合返身追地滾球的游戲加以豐富,讓學生在操練技術的同時比球感(合理速度的給球),比技術(良好的曲線運球技術),比速度(追球的快速起動能力)。一個簡單的組合動作練習,帶來的效果是比較顯性的。
實例3:各種形式的起跳+排球扣球、足球頭頂球、籃球搶籃板球組合練習(圖3)。
現場感覺:此組合動作練習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起跳方式結合三大球進行練習,以興趣作為練習導入點,提高學生學練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勇于挑戰三大球,進而提高下肢能力和各種起跳方法的掌握程度。
實例4:2人配合擲投擲棒+拉手合作跑組合練習。練習方法:2人一組,1人前后弓步站立并雙手持棒準備,1人在其身后雙手輔助投擲者肩關節拉伸到位,準備充分后投擲者快速完成鞭打動作,投擲完成后2人手拉手跑步撿回投擲棒,循環交換練習(圖4)。
現場感覺:此組合動作練習讓學生在練中比、比中學。學生在快樂的練習過程中,既發展了體能,又進行了情感滲透,其設計來源于教師對教材的熟悉和組合的理解。
實例5:足球游戲“找金塊”練習——運球+過人射門組合練習(圖5)。
現場感覺:此組合動作練習要求把練習學生按數字編號并面對球門站立,教師任意喊出對應學生的數字并將足球傳出,被叫到相應數字的學生快速起動接球,并根據接球位置運球繞過固定防守人選擇最近的球門進行射門練習。教師所有設計意圖都是從足球實戰出發,在局部搶到球后迅速做出判斷,并結合運球和射門技術完成組合動作,讓人身臨其境、樂在其中。
實例6:籃球運球繞桿接力賽組合練習。練習方法:將練習者分組,各自成一路縱隊,分別站在低標志桿兩邊的起跑線后。采用曲線運球的方法,繞過全部標志桿,將球傳給本組對面的排頭,自己站至對方的隊尾;對面的排頭接球后,迅速運球再繞過標志桿,傳球給對面的排頭,依次進行,直到最后一人完成動作。
現場感覺:此組合動作練習要求學生分為2個大組,進行全程運球繞低障礙接力,在規定時間內比快。設計者結合比賽進行有效動員和激勵,提高比賽過程中學生技術運用的能力和團隊的凝聚力(圖6)。
這類組合練習給筆者總體的感受是:實例1和實例2的組合動作,有利于技術動作教學目標的達成;實例3和實例4的組合動作,有利于體能提高和情感體驗提升;實例5和實例6的組合動作,有利于實戰教學效果的提高。
三、關于有效組合練習的思考
(一)組合練習的分類
通過現場觀察,筆者認為,根據技術、戰術和體能等體育課中的元素,組合練習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類:
1.技術練習與技術練習組合。如,田徑教學中折返跑與加速跑的組合、體操教學中后滾翻接跪跳起的組合等,其特點是找到同一類技術的關聯點進行科學組合。需要說明的是,將不同水平階段的有關聯的教學內容加以組合,可以達到復習舊知和銜接新知的目的,其運用也較為廣泛。如籃球水平二教學階段中,學生已經學習過多種形式的運球技術,到了水平三教學階段籃球傳接球技術學習中,可以直接和運球技術進行組合,這樣既照顧了學情,也合理照顧了教材的梯度性,同時又不破壞新授動作的有效性,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2.技術練習與體能練習組合。如,籃球行進間繞桿運球+投籃練習,練習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全場運球+繞桿+投籃成功8次,其優點在于把枯燥的耐久跑體能練習融于籃球運球技術,學生的關注度在于球進籃筐與否,而心理上忽略了折返跑的辛苦,寓趣于技、寓技于能。其實,技術與體能是相互融合且無處不在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有發展學生體能的意識,使技術與體能協同發展。
3.技術練習與戰術練習組合。籃球中的體前變向運球技術和快攻戰術的組合、足球腳內側運球和“撞墻2過1”組合等,其特點是技術的掌握是戰術教學的基礎,戰術的有效達成需要技術的反復操練和團隊的默契配合,這也符合體育教學中所提倡的技術應與戰術相結合的原則。
(二)有效組合動作練習能提高教學實效性
1.組合動作練習對技術動作的學習具有促成性。如實例1,曲線運球結合傳接球技術的組合動作練習,打破了傳統課堂技術教學單一重復和機械操練,不但使學生鞏固了已學的原地雙手胸前傳接球,也讓“行進間運傳球”這個教學內容更有層次性和延伸性。
2.組合動作練習對提高學生學練方法具有引導性。如實例3,各種形式的起跳+排球扣球、足球頭頂球、籃球搶籃板球等組合練習,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各種形式的起跳方法,而且對于不同球類采用何種起跳方式具有明顯的引導作用。
3.組合設計豐富了技術教學手段。如實例2,籃球曲線運球+追地滾球組合練習,曲線運球與直線傳球、向前跑動運球與向后返回追球、低姿滾球與高姿傳球等,讓學生在富有趣味的技術動作操練中,無痕地發展了體能,真正體現體能重在無痕的理念。
4.組合動作練習對不同教材的技術動作可以形成有效銜接與關聯。如實例5,運球+過人射門組合練習,這類組合的出現,打破了一課一內容的模式,實現了不同教學內容在一個組合練習中的結合,并表現出動作結構的相似性、技術動作的連貫性以及難易程度的層次性。
因此,有效組合動作練習必然有利于技術動作教學、體能、實戰情景、項目特征的體現與達成,必然對技術教學具有促成性、引導性和銜接性。教師在組合設計中要考慮學生的學情、動作技能的形成規律以及人體認知事物發展的規律,只要真正做到方式得當、重點突出、效果明顯、身心愉悅,必能提高教學實效性。
(三)要避免組合動作練習之弊
從本次活動現場所呈現不同組合形式的情境分析,“組合練習”是有效的教學形式之一,但如果運用不當就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1.過度使用組合練習。一些課從準備活動的熱身,到基本活動的教學過程,甚至最后的放松活動,幾乎所有練習都是由組合動作完成,教師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組合練習方法的講解與示范中,無形地導致學生練習的次數下降,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了課堂教學實效性下降以及學生技能掌握欠佳的現象發生。
2.為了“組合”而組合。一些課的“組合”目的不明確,如,先是安排了直線運球與曲線運球的組合練習,緊接著又組織學生進行原地傳球與投籃的組合練習,本課學練的重難點到底是什么?看課的教師不清楚,學生是否知道也就可想而知了。顯然,該課的組合練習形式重于內容,教學效果不好也就不足為奇了。也有一些課,不注重項目特點,如,將單腳連續向前跳與支撐跳躍進行組合,這類搭配有悖于運動技能形成規律。還有些課不關注學情,在投擲類組合練習時缺少針對學生性別與強、弱差異性的考慮,所有組合練習器材重量、評分標準等均一致,造成大部分女生和“體育學困生”無法完成……顯然,為了“組合”的形式,而忽略教學效果的做法應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