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教育質量提升迫切關注并努力實現的戰略性目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要在均衡發展思想指導下,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礎薄弱地區、薄弱學校等,特別是農村教育和農村學校加快發展,進而把基礎教育辦成高水平、高質量的教育,不斷實現高位均衡。教育均衡發展,還體現在德智體美“四育”并舉,體育長期在“四育”中受重視程度不夠,是“四育”發展不均衡的體現。學校體育作為整個教育中的重要學科領域,也需要城鄉之間實現均衡發展,農村地區尤其是我國老少邊窮等條件落后的貧困區縣,其學校體育的發展水平與質量對整個學校體育的影響尤為顯著。
為了更好地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推進農村學校體育建設,《中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精準扶持”研究》國家社科項目組,近幾年曾對我國12個省(區、市)的農村地區學校進行了深度調研,獲取了有價值的數據,并結合教育均衡發展總體目標要求,提出了以下4項措施。
一、扶準貧 縮差距
2013年,李克強總理在大連考察學校并與基層教師座談時指出:“要縮小城鄉和區域這兩個最大的差距,就必須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這樣才能使發展更均衡、社會更和諧。”教育均衡發展,要盡可能地縮小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等的差距。農村貧困地區學校,其學校體育工作需要扶持的項目內容有區分,且“貧”的類型也是多元的。
要真正將差距縮小或接近持平,就要深度調研、全面把握,找準差在哪里,差的程度高低,差的范圍大小。只有找準了真正的差距所在,才能更精準地實現有質、有量、有效地扶貧。例如,就農村學校體育場地建設而言,在與城市場地相比明顯存在差距的學校里,差的程度還能細分,無論從體育場地占地面積上,還是鋪設場地的材質上,均可以針對安全性、健康性、保障性等進行劃分。其中,不安全的場地隱含著一定的隱患,隨時可能出現傷害事故,對此,準確扶貧的重點就要放在如何保障安全上,無論是增加投入新建場地,還是對現有場地的修繕,都要圍繞安全保障問題實施精準扶持;對于不健康的場地而言,除了校園“毒跑道”事件可能給學校領導、師生們帶來心理上的恐慌,此類運動場對學生在運動時的健康危害更不容忽視,對此,精準扶持的重點就要以徹底消除毒性事件的發生為主。此外,有些農村學校是沙土場地,運動時塵土飛揚對呼吸系統有危害;有些學校則是水泥場地,場地過硬對學生膝關節、脛腓骨等會造成傷害,諸如此類的場地都直接或間接威脅著師生健康。除了以上由于質量原因造成不安全和不健康之外,在保障性上,還有場地不足難以滿足日常學校體育工作開展的情況,因此,量與質都應該成為精準扶持的重點。
二、出實招 提質量
提高質量是教育發展永恒的主題,也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工作方針中的重點內容。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要在提升學校體育質量內涵上出實招,何為實招?就是實在且有實效,就是要基于質量問題有針對性地破解。就質量問題而言,農村學校體育工作中除了前述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從學校體育工作總體開展方面找到質量缺口,主要概括:課堂教學質量問題,如,教不樂、教不熱、教不會等現象;大課間質量問題,如,非全員、時間短、形式化等現象;課外體育活動質量問題,如,無組織、內容少、興趣弱等現象;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水平問題,如,示范錯、講解多、指導泛等現象。
“出實招 提質量”,意味著要針對不同的質量問題采取能立竿見影的解決策略。第一,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問題,其根源是缺少新穎有效的教學模式,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創新教學模式,如,建構“樂動會”課堂,將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不樂、學不熱和學不會的問題。第二,大課間作為體育課堂的延伸,在開展大課間時,只有把握全員參與、保證運動時間、避免形式化,才能實現有效開展。其中,“全員”除了要求全體學生參與之外,建議全體教師也參與其中,學校領導應起到示范作用。第三,就課外體育活動而言,國家規定當天沒有體育課的班級,要安排一小時集體體育鍛煉,要嚴格按照規定安排課外體育活動,同時為了確保安全,要分類或分項組織體育活動。第四,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水平不容忽視,應強化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堅決杜絕講解示范的錯誤,遵循精講多練、少等多動的原則,提高觀察分析能力,精準把握學生練習中產生錯誤的原因并及時有針對性地給予糾正。
三、集優資 重配置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8月26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為基礎教育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并提出“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不是樓房、不是課桌,而是教師。”的確,農村學校體育資源的不足并非僅僅集中在硬件設施上,教師資源尤其是優秀體育教師資源的缺乏,才是目前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短板中的短板,是難以達到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問題。農村學校專職體育教師嚴重不足,大量的兼職體育教師很難滿足廣大農村學生對體育技能掌握和形成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需求。因此,集中優質體育教師資源,重視對農村學校的合理配置,將有利于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
通過“集優資 重配置”促進教育均衡發展,重點是要更合理、更實際、更精準地將優質資源重新配置,以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在影響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的諸多要素中,教師資源應排在首位,因此,無論是新引進,還是通過培訓或傳幫帶(支教、送教、走教)等多元化形式,只要能夠在教師資源上實現優化,就可以稱其為是重視優質資源的合理配置。其次是硬件設施資源,場地器材設施資源的“優資”體現在品質優良、規格精準、安全保障等。貧困農村地區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資源配置要盡可能地提高其質量水平,而不是簡單的數量與種類齊全問題,否則,無論是種類與數量達到什么程度,均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體育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也就難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調研發現,一些農村小學使用的均是標準成人籃球架,學生們在籃球場上運動難以有成就感,一定意義上不利于學生運動興趣的形成,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
四、求高效 建機制
完善體制機制建設,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又一重要保障。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完善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體制機制。”如,在全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協作制定實施高效、科學、合理的教育政策方面,各省市都積極在完善機制建設方面給予了高度重視,四川省成都市就確立了“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協調”的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機制等。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制訂需要完善機制建設,精準扶持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更迫切需要完善體制機制建設,要充分考慮體育教師培養機制、農村體育課堂評價機制、農村學校體育質量管理機制等。
“求高效 建機制”,意味著精準高效地扶持農村學校體育發展,健全體制機制能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具體機制建設從哪些方面入手?如何發揮高效扶持發展的作用?第一,建立農村學校體育業務與行政協同管理機制至關重要。行政部門研制扶持政策,但政策導向要充分考慮業務部門的指導性意見,才能使扶持政策更有實效。如,要制訂體育場地器材的建設與發展政策,區域體育教研員等業務部門的專業人士能夠更精準地把握需要政策解決的現實問題。第二,建立優勢互補、縣域優質體育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十分必要。不同縣域之間學校體育發展不均衡,同一縣域之間也存在不均衡性,為了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同時減少經濟負擔,緩解部分學校資源嚴重缺乏現象,建立資源共享機制能不同程度地助推教育均衡發展。如,教師資源,同一縣域有些學校師資配置較為充足,專業力量較強,可以階段性扶持條件相對較差的學校開展好學校體育工作,尤其是將經驗進行傳遞,并幫助解決體育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第三,優質資源充足、經驗豐富的學校,可以牽頭自發建立學校聯盟實現聯盟校的同步發展機制,這樣可以更有效地向聯盟校實施幫扶。此外,建立聯盟機制還可以采取加入教育(研究)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創建的聯盟,除了聯盟校之間可以分享經驗、交流學習,所有聯盟校還能享受到全國更優質的資源,有更高的平臺和更難得的機會實現快速高效地發展。
切實改變農村和貧困地區教育薄弱面貌,著力提升鄉村教育質量。教育均衡發展是目標、是方向,更是提高教育質量難啃的硬骨頭;扶持貧困地區農村學校體育發展,是期許、是愿望,更是提高學校體育發展整體水平的重點任務。扶持工作做得好與差,直接影響著教育均衡發展的速度和實效。扶持與均衡都要抓并抓牢、抓好,但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扶準貧、縮差距,出實招、提質量,集優資、重配置,求高效、建機制上,否則,精準扶持與促進均衡就難以真正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