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一、利用課桌椅,提高運動負荷
課桌椅對于室內體育課來說實際是一項可充分開發和利用的教學資源,要根據教學內容和采用的教學方法,確定桌椅的擺放。常見的擺法有5種:根據教學需要錯位擺放、按學習小組分塊擺放、同向分組集中擺放、常規四組縱向擺放、常規四組間隔擺放。
本次展示課中,水平三(五年級)《乒乓球正手攻球》一課,其教學內容要求學生的移動幅度不大,桌椅基本不動,因而授課教師選擇四路縱隊平放桌椅的布局進行教學。由于攻球的路線是直線,因而不會影響同伴的練習,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教學、學生練習、同伴觀察、相互糾錯、安全有效。課桌的高低與乒乓球臺相仿,每名學生的練習站位占據了較小的空間,每人一桌,練習密度得到較大的提高。又如,水平四(七年級)《身體素質之力量:室內游戲》一課,授課教師充分利用課桌椅進行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的練習,利用桌椅的間距進行下蹲練習,大大提高學生的運動負荷。其實,利用課桌椅還可以進行各種支撐力量練習,如,兩手支撐在桌面上或兩把課椅的椅背上,其支撐時間和組數可根據不同水平段的學情而定。
在教室有限的空間中,由于受室內空間小、活動范圍有限、人數多等因素的影響,利用桌凳開展有序的身體技能活動教學必須要把握好“度”,所有教學內容、練習手段和方法,都要經過認真的篩選和改編,以適合室內活動的環境和條件,確保學生的安全和課堂教學秩序的順利進行,同時融思想品德和安全紀律教育于課堂的始終。如,水平三(五年級)《肩肘倒立》一課,教師采用“田”字式,將原本放在地面的墊子擺放在桌子上,同時利用室內場地空間將桌椅前后錯位擺放,給學生提供一個既直觀便于觀察動作,又能在同一桌子上進行練習,相互保護、相互不干擾,減少桌椅挪動的練習區域。既保證了練習的實效性,又確保了練習的安全性。
此外,教學中桌椅的擺放還要根據教學內容和采取的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學方法手段來確定,講求學生在活動中的安全與實效。同時,要注意課內桌椅搬動不宜過大、過頻,否則會影響學生的練習時間和其他班級的上課以及下堂課的正常教學。如,本次展示課中,有的授課教師將桌椅擺放成2桌相對、10張桌椅相連的“長方形”;有的授課教師則是在課的前半部分按常規四組間隔擺放,后半部分將桌椅搬至四周,部分椅子擺放成圓形。這樣的擺放雖然方便授課教師講解示范與教學組織,但是忽略了在室內體育課教學中,大規模、大范圍地移動、擺放桌椅會擠占學生的學練時間,而且搬動距離過大,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因為他們的力量素質達不到,而且還會影響其他班級正常上課,甚至是下一堂課的正常教學。
二、就地取材,提高運動負荷
室內體育課中往往較難讓學生大空間、大范圍地活動,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室現有條件,就地取材、變物為“寶”,從而達到讓學生鍛煉身體,發展體能的目的。如,教室內的墻壁可作為投擲輕物的標志靶,吊燈可作為解決投擲出手角度的參照物,桌子可作為乒乓球臺、支撐臺、椅子可以作為跨欄架,書包可成為游戲中的障礙物和武術的攻防練習護身靶,書本和書包能成為發展上下肢力量的負重物等。本次活動中,水平二(四年級)《蛙泳——手臂技術》一課,執教授課教師利用椅子進行俯臥劃臂練習,利用椅子設計障礙游戲,既規范了動作,又練習了身體素質,增大了運動負荷。又如,水平三(五年級)《足球——原地前額頭頂球》一課,授課教師將課桌作為支撐臺,把自制的支撐桿固定在桌邊,再將足球懸掛在支撐桿上,頭頂球的高度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身高自行調整,并確保了每組都有一個懸掛球進行練習,這樣巧妙地布置場地,提高了練習的實效性。
三、創新改良器材,提高運動負荷
充分挖掘器材資源,自己動手制作適合于室內教學的器材也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負荷。如,紙棒可替代體操棒、報紙可制成小足球、五顏六色的皺紋紙制成紙球可替代沙包、氣球可替代實心球、書包可作為負重的器材進行力量練習、飲料瓶可替代接力棒、包裝繩配鐵絲可編制簡易的籃筐、毛線可編制成球網、羽毛球筒可制成輔助運動保健所用的“假肢”道具等。在本次活動中,許多執教教師都挖掘了體育器材的多功能作用,做到了一物多用、一物巧用。如,水平三(五年級)《乒乓球正手攻球》的教學中,授課教師設置的教具獨具匠心,用一根長60cm的細繩,一頭固定在乒乓球上,另一頭固定在護腕上,這樣就做成了“不會亂跑的乒乓球”。并用紅色在球的中上部標示出來,凸顯教材的重難點,便于學生掌握動作要領。對教具的創新改良,有效地解決了滿地找球的問題,同時提高了練習密度,讓課堂更加有序。
又如,水平三(六年級)《實心球》一課,為了解決出手角度的問題,教師巧妙地運用氣球替代實心球在室內課進行教學,并在氣球上系一根細繩套在自己的手腕上,在四周的墻壁上標注一定高度的靶心,學生能夠對著靶心的高度進行反復的練習,課堂秩序良好,既保證了練習密度,又利用教室現有的資源墻壁作標志物、吊燈作投過一定高度的標志物來解決動作的重難點,同時還確保了練習中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