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煒
深化一體化教學改革內涵,完善以職業活動為導向,工學結合一體化的課程體系,以切實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為企業高技能人才發展戰略服務,培養出更多優秀高技能人才。
我院作為人社部第三批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牽頭校,同6所參與院校一道,依據開發計劃高效推進工程機械運用與維修專業一體化課程開發工作,確保了教學試點順利落地。現將課改工作實踐進行經驗分享:
一、一體化課程體系開發
(一) 職業與工作調研分析。對照國家職業標準,分析工程機械運用與維修專業各等級技能人才綜合職業能力要求,撰寫調研報告,以此定位該專業人才培養方向與層次。
(二)典型工作任務提煉。典型工作任務是一體化課程框架確立的基礎,通過開展實踐專家訪談會,提取出20個典型工作任務和93個代表性工作任務。
(三)一體化課程框架確立。確定相應等級的人才培養目標、典型工作任務、職業能力要求、一體化課程名稱、專業技術學習內容、基準學時、學習任務名稱等課程框架。
(四)一體化課程方案制定。描述專業基本信息、各等級培養目標,規定每門一體化課程及參考學習任務的目標、內容及教學建議,設置課程進度及學時分配,設計各等級綜合職業能力評價方案。
二、一體化課程教學實踐
(一)一體化教材使用。依據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教學任務分解以確定教學內容及學習任務的知識、技能點及課時,形成《工程機械操作與維護》等20門一體化課程的工作頁。
(二)一體化師資培養。基于對一體化教師崗位任職要求分析的基礎上,從崗位教育水平、知識、技能、經驗、職業素養等方面設計一體化教師崗位任職資格構架和職業能力發展路徑,從而設計出一體化教師職業能力發展模型運作體系。
(三)學習工作站建設。改革傳統理論教室和單一技能訓練場地,構建基于生產過程的理實一體、工學融合的一體化教學場景。結合企業崗位實景,兼具學習討論、實踐操作、資料查詢、產品或作品展示、生產再現功能的理實一體、工學融合的教學場景,為學生提供體驗實際生產過程的學習條件。
(四)教學全過程管理。在教學全過程督導工作實行三級督導體系。對專業一體化課程的建設質量、任課教師的教學質量、在校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學過程的管理質量進行督導、分析、評價、反饋、咨詢及指導,及時發現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全過程管理,并研究總結,提供改革的建議和方案。
(五)教學評價方法。改革傳統的考試評價體系,構建以過程控制為基本特征的質量控制與評價體系。根據學生成長過程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學習態度與職業素養的多維目標,把學生的評價分為學習(工作)過程評價與工作結果考核及第三方綜合測評。評價方式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和第三方考核。
三、經驗體會
實施一體化課程改革,圍繞“一體化課程體系組成架構”,形成以一體化課程建設為主線,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為策略,高品質的教學質量與有效評價為重點,一體化師資質量提升為保障的人才培養特色和優勢,一體化課改成果卓有成效。
(一)把握目標與內容的統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一體化課程開發的根本,典型工作任務描述表和一體化課程標準是一體化課程開發的關鍵,各層級目標的分解和能力特征界定是一體化課程的重點,教學內容和教學實施建設是實現培養目標的保證。開發過程中必須對培養目標層層分解,對各層級能力特征進行科學界定,將培養目標分解在每個課程目標上,將課程目標落實在每一參考性學習任務上,做到目標、能力、內容、評價的統一。
(二)做到先進與通用的兼顧。一體化課程既要考慮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和前瞻性,也要兼顧課程內容的通用性、普適性,還要涵蓋本職業國家職業標準的要求,在實施過程中要大力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高技能人才培養階段要緊跟發展趨勢,對于在學校難以完成的學習任務,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方式來完成;其他培養階段學習任務的選取應充分考慮其代表性、廣泛性,符合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突出職業素質與工匠精神的培養,確保《技能人才培養標準》與《一體化課程規范》具有可操作性。
(三)發揮企業與專家的作用。典型工作任務源于企業生產實際,企業實踐專家來自生產一線,課程開發必須充分調動企業和企業實踐專家的積極性,讓其深度介入一體課程開發的全過程,才能使企業調研更充分、典型工作任務更典型、課程內容更完整、培訓與生產更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離不開一體化教學改革指導專家的指導,全過程跟蹤、及時指導、適時解難,為課題開發指明方向、鋪平道路。開發團隊教師必須具有一體化教學實施經驗,深刻理解一體化課程內涵,掌握一體化課程開發技術,具有本專業的工程實踐經驗,這是一體化課程開發的重要保證。(作者單位為徐州工程機械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