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
【摘 要】高中階段學生的課業壓力較為繁重,面對長篇拖沓的文字排列,學生的探究欲望每況愈下,傳統教學中一板一眼的授課形式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課堂的互動效果較差,教學效率停滯不前,現代高中語文教師應摒棄局限于眼前的功利化高考應試心態,基于學生的語文水平鋪陳新鮮的元素,創設出輕松活躍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在保障基礎的夯實,同時引導學生樹立自主求知觀念,深入淺出完成知識的融會貫通,通過文本情境感悟人生哲理,領會生活生命的真諦。
【關鍵詞】提升 高中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性
高中語文作為一門基礎的學科,包含諸多情感元素,教師應重視自身的教育義務,根據課堂的反饋,真正了解學生的心理訴求,改變應試教育中照本宣科的授課形式化,讓學生轉變角色,感受自我觀點在課堂上被提及的內心滿足,在語文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與時俱進,糅合傳統的教學優勢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語文知識以直觀化的展現形式全面的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在感官的觸動下,讓學生真正了解語文的多樣性,從而享受語文的學習過程。
一、營造輕松的情境
語文的內容均是在生活情境的感悟下,有感而發的文字表白,這些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委婉的內容,在高中生的人生中,鮮少有自身的經歷涉及,這也是高中生理解淺薄的主要因素,大千世界高中生難以體味良多,但在虛擬化的情境共鳴中,能夠引人入鏡,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發散思維獲得全新的認知。例如,在《故鄉的榕樹》的教學中,高中生并不一定都對榕樹有了解,教師可根據當地的環境,讓學生找尋與文中描述情境相似的榕樹,在課余時間將這些搜羅的榕樹照片在課堂上展示,其中必然會摻雜著學生在榕樹附近游玩中的感悟感慨,一些學生在面對榕樹的郁郁蔥蔥時,通常還會留存一些經歷故事,讓語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生活中。
二、傳遞學習技巧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高效的課堂離不開學生自覺的預習,教會學生如何預習乃是教學生如何學,課前的預習是否有效直接就影響著課堂的有效性,如何才有效呢?首先,應讓學生明白預習的重難點,讓學生做到有的放矢,如預習《寡人之于國也》,必先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的重點是“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實、虛詞”這就需要學生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或者現代化的教育工具初步理解文中的重要實、虛詞的意義,這就將為有效的課堂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還要讓學生明確地知道這篇課文的難點“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時代意義。”解決這個難點,就首先要讓學生去搜集有關儒家的代表人物,著作,以及其思想的發展過程。有了這個背景的知識之后,課堂上探究討論時學生才可能侃侃而談,才可能在交談中擦出思想的火花,才能夠充分地認識到“仁政”思想的時代意義。其次還要指導學生預習時,做好預習筆記,留有空白,注意標出每個知識和理解的盲點,以便課堂上認真聽取,順利解決。如《寡人之于國也》中的4個“于”字,學生的理解難免困難,但是又是本文的重點,這就需要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將其清晰地標注在書上。最后,課前預習還應該有廣度,應引導每位學生努力完成預習的任務,真正的把課堂的基礎夯實。
三、貫穿情感路線
教學中,只要教師能引導學生付出真情,使學生的情與文章的情融為一體,語文教學就會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語文課堂上,教師注入“人情味”,引導學生與優秀的文化接觸,與古今中外的高貴靈魂對話,充分挖掘和發掘教材(課文)的情愫,讓學生始終涌動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熱愛祖國、關愛社會、眷念故土、珍愛青春、感恩親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感,不僅可以實現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還可以實現教育的育人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從《我與地壇》中體會母子情深,從《邊城》中認識祖孫、兄弟之情,從《我愿意是急流》中領悟無私戀情,從《雨霖鈴》中體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離情別緒,從《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學生閱讀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不應該用自己對課文的深加工來替代學生閱讀的艱苦求索。學生閱讀是從模糊情態中獲得獨特認識和體驗的過程,教師不應將知識點從文章整體中分離出來,進行“碎尸萬段”式的剖析,也沒有必要在自己認為十分重要,難懂的地方,細枝末節都不放過,而不考慮學生的現狀。要引導學生按照“披之——感物——體情”或“尋言——明象——悟道”的順序展開閱讀,培養學生的內省體察能力和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情思。
四、轉換角色定位
教師可以把自己定位為課堂的“導演”和“主持人”,營造一種寬松的課堂氛圍,而不是過去課堂的“主演”,一講到底。教師要為學生“備知識”,充分占有資料,備“知識的呈現形式”。這里的知識不能是孤立靜態的知識,新課程標準“不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課本中關于《左傳》的背景及有關"文學常識"自然要備,但還可以涉及“春秋無義戰”“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等內容,談寫作手法、“皮里春秋”、處事方式、言語技巧等等。教師的豐厚底蘊以及備課深入挖掘,可以讓學生有開闊的視野。這種輻射式甚至有點漫談式的教學有別于傳統的聚焦式教學。長期的發散性思維必然會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提高語文課的品位,增加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讓學生們在求學的欲望中去探索、去獲取知識、去創新、去實踐,教師要做好課堂“主持人“。
總之,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制約了高中語文教學的發展,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及時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教學改革策略,勇敢大膽地進行教學實踐,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柴鳳香.淺談如何切實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 課程教育研究,2016(6):60-60.
[2]祁生旺.淺談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 課外語文:下,2017(2):113-113.
[3]方艷.如何在高中語文“悅”讀課堂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J].教育,2017(3):00233-00233.
[4]李建峰.淺談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 當代教研論叢,2017(9):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