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得艷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缺乏興趣的現象,致使學生們“身在課堂心在外”,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學習效果,對此本文分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通常需要面對枯燥的計算題,并且有些數學問題經常需要學生們絞盡腦汁的去思考,這就導致一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甚至有些小學生對數學學習感到反感,具有一定的厭學情緒,這就小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十分不利。面對上述情形,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積極創新教學手段,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1通過動手實踐來學習
小學生普遍好動,并且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目前小學數學課堂中仍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們動手實踐的機會太少,學生們大多時間都需要正襟危坐、保持肅靜,這樣一來,學生們就會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加之小學生的身心發育不成熟,自控能力不足,自然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該多為小學生提供一些動手實踐的機會,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求知欲,只要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工作往往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圓柱與圓錐”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動手實踐,首先讓學生們用紙片來制作一個圓錐體和一個圓柱體,保持圓柱體與圓錐體的底面積相同、高相同,之后分別計算出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然后讓學生們分析:“同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體積具有什么關系?”這樣就可以促使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可以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可謂一舉多得。
2引入趣味性教學元素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通常都是因為心有旁騖,在學生們的眼里,數學課堂過于枯燥乏味,因此學生們雖然坐在了教室里,但是卻在想著其他事物,比如卡通片、課間游戲、新買的玩具等等,而這些事物之所以能夠吸引小學生,就是因為這些事物迎合了小學生的興趣愛好,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盡可能得迎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把一些學生們感興趣的事物引入數學課堂,使數學學習更加具有趣味性,這樣就可以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們全神貫注的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大數”時,教師就可以將目前正在熱播的卡通片《熊出沒》引入課堂,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卡片,卡片上畫著《熊出沒》中的卡通角色,等到上課之后,教師先讓學生們看一看卡片,然后問學生們卡片中的角色分別是誰,這樣就可以有效的活躍課堂氛圍,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生們,大家都知道光頭強是為李老板工作的,有一天李老板想要蓋一個小木屋,需要10車木頭才能蓋好,假如光頭強每砍10棵樹才能裝1車木頭,那么大家想一想,光頭強一共需要砍多少棵樹,李老板的小木屋才能蓋好?”通過類似的教學方法,把小學生們感興趣的事物引入課堂,就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3運用情景模擬來教學
本人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則小幽默:“老師問學生1加8等于幾,學生搖頭說不知道,于是老師又問學生,你家里的蘋果就剩下1個了,媽媽去商店又買回來了8個蘋果,這回家里一共有多少蘋果,學生思考一會說有9個,然后老師又問學生,那么1加8等于幾,學生又搖頭說不知道。”看似一則很有趣的小幽默,然而其中也不乏道理,小學生接觸的事物尚且不多,最熟悉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如果教師能夠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互結合,那么就給小學生營造了一個想象空間,可以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也可以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數學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負數”時,教師就可以聯系學生們的實際生活,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教師可以用講故事的語氣來對學生們說:“同學們,平時我們都經常去商店買東西,老師昨天去商店買了一支鋼筆,5元錢一支,老師給了售貨員10元錢,他應該找給我多少錢?”學生們很快就可以說出答案,之后教師繼續創設情景:“買完鋼筆老師就剩5元錢了,然后老師又去買西瓜,西瓜的價格是8元錢一個,可是老師只有5元錢了,于是商店老板讓老師先給他5元錢,其余的錢明天再給他,同學們想一想,老師本來有10元錢,買完鋼筆和西瓜,現在老師有多少元錢?”之后讓學生們相互討論,教師適當給予引導,最終學生們就會明白,老師買完鋼筆和西瓜之后還剩-3元錢,通過這樣的情景,成功的引出了負數知識,并且通過情景討論,還可以加深學生們對負數的印象。
小學生年齡較小,身心發育不成熟,決定小學生學習態度的主要因素就是興趣,對于一些小學生感興趣的科目和知識,學生們通常具有很高的學習熱情,因此學習效果也比較顯著,然而在數學學習中,很多小學生們卻普遍缺乏學習興趣,這就對小學生自身的學習效果產生了很大影響,本文在此分析了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希望對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作者單位:遼寧省北票市臺吉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