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華
【摘 要】隨著德育重要性的逐漸突出,小學品德和社會學科教學也開始得到重視,由此可見,小學品德和社會學科教學是小學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基于德育重要性,小學品德和社會學科的教學有效性問題成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積極研究的課題,因此小學品德和社會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當前的教育形勢,不斷創新教育模式,為小學生的價值觀念確立和思想品德發展提供契機。因此,筆者將在本研究中集中分析高效的小學品德和社會教育模式,旨在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助力。
【關鍵詞】小學 品德與社會 教學方法
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基礎教育要求也不斷轉變,現階段,我國小學教育教學活動中,知識教育知識一部分內容,將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盡管小學品德和社會學科教學是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在教學理念上趨于滯后,在教學方法使用上缺乏科學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學德育有效性。
一、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整合教學內容
小學品德和社會學科教材是以單元形式編寫的,單元中的每課具有自己獨立的標題,為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需要依據教學目標要求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六年級的學生即將面臨小學畢業,這一階段學生對初中學習生活充滿了期待和向往,但是往往缺乏對小學學習階段的反思和回顧,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生的這一需求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恰好安排了這樣一個主題《再見,我的小學生活》。本單元由“我的成長足跡”和“臨別感言”兩個主題構成,共4課時。蘇教版也安排了這樣的主題單元,名稱是《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了》,由“我的這6年”、“去中學看看”、“我們的畢業典禮”三個主題構成,共6課時。河北版教材這一主題體現在第四單元《走進生活的舞臺》中,由“成長的軌跡”、“永恒的記憶”(選學)兩個主題構成,共6課時。經過教學內容順利不難發現,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教學內容上是具有相似性的,通過和本主題有關的單元內容整合,教師能夠幫助和引導學生做好心理和知識儲備上的調整,迎接他們人生中的嶄新一站。
二、有效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開端,基于小學生顯著的形象思維特征以及認知發展規律,教師需要選擇符合小學生理解能力和能夠吸引小學生注意力的課堂導入內容和形式。例如,在《科技帶給我們什么》課堂導入階段,筆者在課件上展現電視機的誕生、手機的出現、電冰箱的發明、天然氣的利用和汽車的使用等圖片資料,并啟發學生思考:科學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都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科技產品,因此,學生非常熱情,嘰嘰喳喳在下面討論,很快有學生回答:科學技術讓我們的生活越變越美好,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趁此時機,筆者適時說道:“不錯,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好處,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除了以上這些內容之外,科技還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奇妙變化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科技給我們帶來什么》這一課。”通過這樣的導入方式,學生注意力被集中到課堂上,同時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了初步認識,此后再開展課堂教學,他們就配合得多,理解教師所講解的內容也相當順利,這是實施有效教學的第一步。
三、創設問題情境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當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借助于問題,學生獲得知識,教師完成傳承,課堂預設和生成有效建構,教學效果進一步強化,有效教學的目標也順利實現。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也要創設積極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展開學習,在思辨中成長,在思辨中升華教學品質。依然以《科技給我們帶來什么》一課為例,教學過程中,筆者緊緊抓住“什么”這一關鍵問題不斷進行追問,引導學生挖掘“什么”這個問題背后所隱含的利弊兩方面內容,促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首先,筆者拋出一個簡單問題:大家喜歡使用汽車、電冰箱這些科技產品嗎?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喜歡,特別方便。筆者進一步追問:最近天氣好嗎?很多北方城市都停課了,大家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有幾位學生看了看教室外面,沉重地說道:有霧霾,空氣污染太嚴重了。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最后一個問題:汽車尾氣、氟利昂的排放都會給空氣帶來污染,但這些都是使用汽車、電冰箱所不能避免的,大家換一個角度思考,科技帶給我們的全是好處嗎?通過前面兩個問題的鋪墊,學生深刻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這一問題,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成。
四、布置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和教師獲得教學反饋的重要途徑,其對于品德與社會有效課堂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縱觀以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后作業布置情況,筆者發現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教師不重視課后作業,導致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雖然這門課程不是升學考試必考科目,但是為了素質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教師必須提高對課后作業布置的認識,增強教學實效性。在《學會和諧相處》教學結束之后,我要求學生這樣做:搜集與他人交往的格言警句;你與父母有過沖突嗎?你是如何解決的?你和他人的交往原則是什么?。以此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提升知識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我國小學品德和社會學科教學中依然處在的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建議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實踐教學中需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依據教學內容適當借助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其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同時教師還需以實踐活動為契機,增強品德教育實效,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薛俊峰.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4,(15):118-119.
[2]薛小輝.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教資料,2013,(24):173-176.
[3]嚴軍.芻議小學思想品德課“故事留白”的實踐及思考[J].時代教育,2013,11(22):86-87.
[4]方翠美.讓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回歸生活[J].考試周刊,2013,14(0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