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珍芳
【摘 要】隨著當前新課程改革深入開展,傳統應試教育觀念徹底改變,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只有讓學生主動學習探究,才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該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的教學活動才更有意義。本文主要針對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途徑進行了論述,以供參考交流。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效率 教學質量 途徑
語文在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新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的人文性,突出了語文作為交際工具的這個特性。當前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讓學生掌握一些應試技巧,這樣反而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習非常的枯燥乏味,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去體悟文章中的深厚情感,學習人文知識,這樣學生才會積極參與探究,從而實現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一、注重開展朗讀教學,以讀促趣
朗讀教學就是把文字內容轉化為有聲的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實現情感的熏陶,感受文章中的情景美,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意義重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進行朗讀,通過對課文進行朗讀,能使學生在逐步對課文內容和深意有體會時運用正確的語氣進行閱讀。通過反復多次閱讀,學生從其中獲得的感悟更多,對閱讀也有了興趣。例如對于《沁園春·長沙》這篇詩詞,可能在讀第一遍時,只能很淺地讀出這是一首描繪景色的,再讀時則會讀出:中國古典詩詞大都悲秋,但毛澤東的這首詞,卻是一曲秋的贊歌、自由的贊歌、風華少年的贊歌。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盡展了秋的美麗!再者,“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毛澤東詩詞有一種豪邁的氣派。以上的這些,只有通過一遍一遍的朗讀,才能有所感悟,并且每一次吟誦都會讀出不一樣的感受,都會再一次加深理解。再比如在《滕王閣序》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大聲的朗讀,才能了解駢文的文體特點,學習本文優美的語言,才能在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麗景色描寫中拍案叫絕。
二、積極開發教學資源,拓展文言學習空間
開發文言教學資源,開拓文言學習途徑,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文言文學習過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養成的過程,雖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們民族歷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學、文化精品。但是僅靠這個根據地還是遠為不夠的,應盡力拓展教材空間,由此讓學生走向歷史,走向民族文化的精髓,進而受到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比如說到中華文明,人們首先會想到漢字,《漢字趣解》從漢字的起源,形、音、意的變化發展來了解中華文明,可以舉辦《國學基礎》《中華成語典故的由來》等系列講座,讓學生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遺產,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好學深思的探究態度。此外,拓展文言文的學習空間也應注重語文與現實的結合。由于文言文本身具有過去性的特點,往往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距離感。教師可以把課文內容結合到現實中,借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荀子《勸學》這篇文章就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的聯系非常密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類似的句子對學生的實際日常學習有著很大的啟發。
三、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教學情境
語文課文中的內容依靠文字來進行理解,有的會存在一定難度。隨著經濟的發展,學校教育和教學設備也在不斷完善。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把文字轉化成直觀的圖畫,這樣可以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他們通過朗讀課文之后結合多媒體展示的畫面走入課文,感受課文的深刻內涵。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如果教師讓學生自讀課文領會其中對景色描寫的文字時,他們對景色的理解不會很深刻。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播放相應的圖片,為學生展示朦朧的月色、清澈的池塘、美麗的荷花和荷葉,再配上樂曲,學生在這樣圖片、音樂、文字等立體化情境中,更能夠感受作者這種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感受到大自然之美。又如在講解《雷雨》時,可以采用時下流行的配音軟件,一邊播放畫面,一邊讓學生配音,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提高。這樣做不僅使學生通過揣摩個性化的語言理解了人物形象和戲劇主題,加深了印象,還訓練了口頭表達、表演和再創造等綜合能力。讓他們在聲、色、圖于一體的語文教學環境中輕松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指導學習技巧,提高學習實效性
即使是高中階段的學生,仍然有許多學生在學習技巧方面較為匱乏,語文教師在教學以及課后輔導中,一定要強化對學生的學習技巧的指點。這樣的指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要強化對學生預習活動的指點,讓學生掌握過硬的預習技巧;其次,是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技巧;另外,教師還要指點學生在如何有效鞏固記憶方面提高技巧,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在腦海中聯系成框架,牽一發而動全身,前后連貫,運用自如,提高學習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例如在教學《祝福》時,在課堂的最后階段,教師需要對全篇文章的主旨進行綜合的概括,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闡述自己的想法,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比如可以問:“祥林嫂的死,到底是個人悲劇還是時代命運?”從而引導學生更為深入的學習和思考,豐富了教學價值。
總之,在當前教育改革深入開展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要認真反思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一切為了學生,關注語文的人文特征,運用更為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打造開放式的互動課堂,讓學生充滿興趣的學習,讓學生的思維充分施展,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唐世英.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分析 [J]. 課外語文,2014(10):52-53.
[2]魏明芳.以有效的教帶動高效的學——新課標高中語文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策略[J].教育學術月刊,2015(1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