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建新
摘要:水禽支原體病又稱為傳染性竇炎或水禽慢呼吸道病,是由支原體引起的以慢性呼吸道疾病為特征的疾病,該病廣泛發生于各地的水禽養殖地區;衣原體感染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禽類的一種接觸性傳染性疾病。鴨、鵝也可患支原體病和衣原體病。現從病原、流行病學、癥狀、病理變化、診斷、預防和治療等方面對鴨、鵝支原體病和衣原體病進行闡述。
關鍵詞:鴨;鵝;支原體;衣原體;診斷;預防;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5-0062-02
1 支原體感染
該病是由禽支原體所引起,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生。該病危害十分嚴重,鴨、鵝等均可感染發病。病禽多表現為流涕、呼吸困難、食欲下降,并逐漸消瘦,最后衰弱死亡,給養殖戶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1.1 病原
目前國內已鑒定多種支原體,其中對鴨致病的主要為鴨支原體、滑液支原體和敗血支原體,對鵝具有致病性的主要為滑液支原體和敗血支原體,均屬霉形體屬。支原體對營養要求較高,且生長緩慢,2~6天才長出,用低倍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小菌落。支原體對多種理化因素敏感,45℃下15~30 min或55℃下5—15 min即被殺死,對新霉素、磺胺類藥物、結晶紫和亞硝酸鹽等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對其他消毒劑如石炭酸、來蘇兒等敏感[1]。革蘭染色弱陰性,姬姆薩染色著色較好。支原體為需氧或兼性厭氧,在液體培養基中可分解葡萄糖產酸而使培養基變黃。在馬鮮血瓊脂培養基上能夠引起溶血,可以在7日齡雞胚卵黃囊中增殖,部分雞胚在接種后5~7天死亡,可見胚體發育不良,全身水腫,關節腫大,尿囊膜、卵黃囊出血等。
1.2 流行病學
該病可發生于各日齡的鴨、鵝,但以2~4周齡的雛禽最為易感,成年鴨、鵝較少發病。患禽和隱性感染水禽是重要的傳染源,禽舍和運動場不良的衛生條件也是該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誘因。病原可通過空氣、飛沫和塵埃顆粒等途徑水平傳播,也可以通過種蛋垂直傳播。傳播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了該病在生產中發生和流行的普遍性。禽群一旦發生該病,極易在禽舍循環發病。發病率可高達80%以上,但死亡率不高,主要為慢性經過。該病在新建禽舍傳播較快,而在疫區呈慢性經過。疾病的嚴重程度與飼養管理、環境衛生、營養、其他疫病的繼發或并發感染有密切關系。該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在寒冷季節由于保溫和通風等因素控制不當而造成該病的流行嚴重。
1.3 癥狀
該病一般多呈慢性經過,患禽多表現出輕微癥狀。一側或兩側眶下竇腫脹,引起眼瞼腫脹。發病初期手觸柔,有波動感,竇內充滿漿液性滲出物,部分患禽還表現出結膜炎。隨著病程的發展逐漸形成漿液性、黏液性和膿樣滲出物,病程后期形成干酪樣物質,腫脹部位變硬,滲出物減少。患禽鼻腔內也有分泌物,導致呼吸不暢,患禽常努力甩頭,有些患禽眼內也充滿分泌物,甚至造成失明。患禽多能耐過,但精神萎靡,生長緩饅,商品代生產性能下降。蛋(種)鴨、鵝感染后多造成產蛋下降和孵化率降低,弱雛較多,常繼發大腸桿菌,出現食欲減退和腹瀉等癥狀。
1.4 病理變化
剖檢可見鼻腔、氣管、支氣管內有混濁的黏稠狀或卡他性滲出物,個別病例癥狀較輕不易觀察。發生氣囊炎可導致氣囊壁增厚、混濁,嚴重者表面覆有黃白色大小不的干酪樣滲出物,眶下竇黏膜充血增厚。自然病例多為混合感染,可見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腫、增厚,竇腔內充滿黏液性和干酪樣滲出物,嚴重時在氣囊和胸腔隔膜上覆有干酪樣物質[2]。若與大腸桿菌棍合感染,可見纖維素性心包炎和肝周炎等。
1.5 診斷
一般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需結合實驗室診斷。血清凝集反應:磷酸鹽緩沖液稀釋血清,然后取l滴抗原與1滴血清混勻后,1—2 min內觀察是否出現凝集。此外,還可以采用瓊脂擴散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進行血清分型鑒定。該病易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但眶下竇腫脹是該病的特征性病變,可進行鑒別診斷。
1.6 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保持禽舍的通風和良好的衛生條件,保證合理的飼養密度,避免擁擠,同時要保證合理的營養配比是控制該病的重要措施。此外,對健康禽群尤其是種禽應進行疫苗接種預防該病的發生。在育雛期間采取全進全出,空舍后徹底消毒,可以減少該病的發生。嚴禁從疫區或患病種禽場引種。定期對種禽進行支原體檢測,陽性個體一旦發現,應立即淘汰。此外,還可以使用一些抗生素在育雛期進行藥物預防。
1.7 治療
對于發病禽群可選擇泰樂菌素、環丙沙星、強力霉素等藥物進行治療,為防止耐藥性產生,最好選擇2~3種藥物聯合或交替使用,連用4~5天。
2 衣原體感染
該病可在多種禽類中發生和流行,以鸚鵡感染率最高,因此又稱為鸚鵡熱或鳥疫。該病可以傳染給人,能夠引起沙眼和性病,人感染衣原體多與接觸家禽和鳥類有關。該病為一種人畜共患病,在公共衛生上也有重要意義。
2.1 病原
鸚鵡熱衣原體,形態呈球形,不能運動。具有嚴格的寄生性,必須在活的細胞內才能生長繁殖。鸚鵡熱衣原體可在6~8日齡的雞胚卵黃囊中生長繁殖,小鼠腹腔和腦內接種也能增殖。可用于衣原體培養用的傳代細胞有HeLa細胞、L細胞和小鼠成纖維細胞等。由于衣原體缺乏主動侵入宿主細胞的能力,在培養時可加入2 乙基葡聚糖促進衣原體侵入細胞,以提高細胞對衣原體的敏感性。衣原體可產生內毒素,注射小鼠體內能迅速使動物死亡,這種毒性可被特異性抗體中和。衣原體對環境抵抗力不強,56~60℃僅能存活5—10 min,在室溫條件下很快就會失去傳染性。在4℃條件下可保存24 h, 50℃能保存1年之久。在干燥的糞便中可保持數月之久。一般消毒劑如0.5%的石炭酸溶液、0.1%甲醛及75%酒精可在30 min內使其失活。
2.2 流行病學
多種禽類如鴨、鵝、雞、鴿等均可以感染該病,雛禽最為易感。該病主要通過空氣傳播,患禽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干燥后隨風散落,易感家禽吸人含有病原的塵土等發病[3]。此外,該病原還可通過皮膚傷口等侵害易感動物,家禽感染后多呈隱性經過。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秋冬和春季發病較多。飼養管理不善、營養不良、天氣驟變、禽舍濕度過大、通風不良等應激因素都能增加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該病可通過呼吸道、處理病死禽或接觸污染的羽毛和糞便以及啄傷等感染人,因此飼養人員和獸醫人員在處理疑似該病的家禽時應注意自身防護。
2.3 癥狀
由于衣原體的毒力不同,不同禽類易感性不同,感染動物的癥狀和病理變化也有所差異。患病鴨、鵝步態不穩,震顫,食欲減退甚至至廢絕;腹瀉,排綠色水樣稀便;眼和鼻腔中流出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眼睛周圍羽毛上有結痂樣干燥凝塊。隨著病程的發展,患禽明顯消瘦,肌肉萎縮,最后發生驚厥呈痙攣狀死亡。
2.4 病理變化
對流淚和鼻腔黏液的患禽,剖檢可見氣囊增厚,結膜炎、鼻炎、眶下竇炎,并偶見全眼球炎和眼球萎縮等變化。胸肌萎縮和全身性的多發性漿膜炎,常見胸腔、腹腔和心包中有漿液性或纖維素性滲出物,肝臟、脾臟腫大,肝被膜炎,偶見散發灰色或黃色壞死灶。
2.5 診斷
根據該病的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僅能做出初步的診斷,確診需要進行病原的分離和鑒定,必要時結合動物血清學試驗。將病料研磨后用鏈霉素處理,接種于雞胚卵黃囊內或小鼠腹腔,卵黃囊涂片染色鏡檢可看見衣原體,死亡或撲殺的小鼠肝臟有壞死灶,腹腔內積有大量的纖維素性滲出物,脾臟腫大,肝組織涂片染色鏡檢觀察[4]。
2.6 預防
目前尚未有商品化疫苗,藥物預防仍然是控制衣原體病的主要手段。同時應加強禽群的飼養管理工作,保持良好的衛生條件,對禽舍和運動場進行日常清潔和消毒。對引進的種禽或雛禽要嚴格檢疫,以防止外來病原的污染。保證合理的飼養密度和適宜的營養水平,增強鴨、鵝的抵抗力。
2.7 治療
該病原對多種抗生素如青霉素、金霉素和多黏菌素等具有敏感性,其中以強力霉素、土霉素等藥物治療效果最好,可按照每千克飼料添加0.2~0.4 g拌料,連用1—3周對大群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1]惠慶亮,牛書玉,邢潤紅,等,一例蛋鴨支原體病的診治[J].水禽世界,2011(4):52.
[2]郭先蘭,禽支原體病的流行和診療方案[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7(4):110.
[3]鐘正鳴,鴨衣原體病的綜合防治[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7(8):112.
[4]周繼章,邱呂慶,我國禽衣原體病流行情況及防治措施[J].2007(10):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