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
近期,筆者受邀擔任了幾次優質課的評委,在總結年輕教師授課和觀摩優質課的問題時發現,年輕教師需要積極地模仿、借鑒、吸收、內化優質課的優點、長處。借課補能,借智補智,既是年輕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穩步提升的緊迫需要,也是年輕教師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一、教學設計的嚴謹性
年輕教師在觀摩優質課時需要針對性地學習、借鑒授課教師把控教學內容的橫向、縱向聯系,掌控教材的銜接點、遷移點,針對教、學、練、賽、糾、評等細節性設計與彈性化操作。如,復習蹲踞式跳遠與學習挺身式跳遠的優質課中,年輕教師應重點學習授課教師如何圍繞教學要點進行銜接;以空中動作的相同點與差異點為切入點進行對比教學與練習,以便突出教學重點,通過原地、慢走、慢跑等模仿學練,從助跳板踏跳進跳高墊輔助展髖挺身空中動作練習,到用沙坑進行短程助跑增加練習組數與練習次數來突破教學難點,使教學過程層次分明,教學效果顯著。
二、教材搭配的科學性
教材的科學搭配是年輕教師教學能力的薄弱之處,年輕教師應學習優質課中教材的精心搭配,通過新與舊、主與次、難與易、上與下、技術與素質等與游戲、球類、體操類、武術類、身體素質等的融合,對學生施加不同的刺激,提高學生學、練的興奮性和積極性。如,跳遠教學與三級跳遠教學之間可進行單腿跳+跨步跳+單腿跳的接力游戲來銜接教學。
三、負荷設計的準確性
年輕教師對體育負荷的預設、調控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年輕教師要針對性學習優質課負荷設計的精確性,確保學練過程的適切性。如,通過單足跳、障礙跳游戲來發展腿部力量,男生單足跳的高度為30~40cm、雙足跳的高度為50~60cm,而女生則相應要低10~15cm左右;負荷為30 ~40次/組×3~4組,組間間歇5~6min/組。練習過程中可動靜交替來調節運動量與強度,確保安全、高效。
四、場地器材的功能性
年輕教師場地、器材的整合能力相對較差。年輕教師應重點學習授課教師對場地的巧妙設計與功能化運用,如定位法、順勢法、循環法、圖形法、組合法等,針對球、繩、墊、凳、毽、欄、拉力器、杠鈴、標志桶、標志盤、繩梯等的一物多用,及場地、器材的創新組合來提高學生的學練興趣。如,用橡皮筋替代橫桿進行跳高練習,橫用沙坑進行短程助跑的跳及三級跳遠的騰空步練習;運用繩梯進行各種跑、跳、跨的組合練習;運用五顏六色的毽子擺放圖形進行蛇形跑、曲線跑、折返跑等。
五、分層教學的差異性
年輕教師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的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年輕教師要重點學習授課教師因材施教、施練、施糾、施評、施助的教學手段。如某小學高年級跨越式跳高中,授課教師采用分層教學和分組輪換方法,用橡皮筋連接在籃球架上,進行6種不同高度的升降級分層練習,學生先從高度較低的組進行練習,連續跳過3次后,進入下一高度組練習。以此類推,直至最高的組,最高一組的男生和女生可再適當增加高度,讓每一名學生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組進行練習,增加練習次數,增強成功性的技術體驗,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術要領。
六、教學方法的針對性
年輕教師教法的運用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年輕教師可有針對性地學習授課教師以教材、學生、場地、器材等為切入點,因材施教,實施直觀教學、集體教學、分組教學、分層教學、循環教學等,提高教學有效性。如,講解的形象化、口訣化;示范“點、線、面、體”的規范化、準確化;如,集體練習、分組練習、集體糾錯、個別輔導的優化性;再如,籃球優質課中執教教師為糾正多數學生低頭運球的習慣,采用3名學生一組,每人運1球的圈內運球奪球淘汰賽,有效糾正了學生運球低頭、不保護球的錯誤。
七、節奏變化的掌控性
年輕教師對教學節奏的掌控能力較差。年輕教師應重點學習授課教師通過難易結合、疏密相間、動靜結合、快慢結合、上下結合、收放交替、練賽結合等方式使學練過程波瀾起伏,充滿活力。如跨越式跳高教學中,授課教師讓學生在分層練習規定次數后,通過教師、優秀學生展示,主動讓學生休整,調節體能,提高學、練效果。
八、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課堂效率不高是年輕教師的短板之一,年輕教師要善于學習優質課中針對教學目標達成過程和結果體現出來的設計的精細性、組織的精湛性、負荷的精確性、調控的及時性。學習授課教師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因地制宜來保障教學效益,使學生達成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從不熟練到熟練的教學效果。如,某新授蹲踞式起跑教學年輕教師應重點學習授課教師是如何通過講解、示范動作要領(蹲踞式起跑器的安裝2式(普通式、拉長式)、三個口令、四個支點、一抬一移、擺蹬結合、三個逐漸等)、學生集體模仿練習、口訣提示、集體糾錯、個別輔導、分組練習、展示、游戲等途徑來完成教學任務。
九、教學特色的鮮活性
優質課教學中有較多個性鮮明、獨具一格的教學特色,年輕教師要善于通過觀摩挖掘授課教師“亮點”。如,凸顯授課教師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及觀摩者共鳴的新穎教法、學法、練法、糾法、評法;時間控制和各環節過渡的準確性與流暢性;教學應急中扭轉僵局的成功之舉,針對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激發,偶發事件引發的靈感和智慧性的應變,生成性細節的畫龍點睛等值得年輕教師廣泛、深入地加以學習和借鑒。
年輕教師要快速成長,就要善于借助觀摩和積極參與優質課,“借智補智,借力使力”,有目的地去學習、研究、感悟、借鑒、吸收優質課的精華,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完善教學流程,精心設計教學組織,精確預設教學負荷,使教學過程更安全、高效,只有這樣才能持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勝任一線教學。
參考文獻:
[1]余立峰.優質課服務于常態課的一些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09(7):32-33.
[2]丁術虎.體育優質課的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10(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