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面臨一系列問題,“認知—實踐—孵化”螺旋漸進式人才培養能夠打造“校政企行研”五方共建機制,實現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無縫接軌,實現專業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水乳交融,能夠創新教學模式,改變教學組織方式,建立創新創業“雙導師”制度,搭建“認知—實踐—孵化”實踐平臺,解決創新創業教育落地的具體問題。
[關鍵詞]高職 創新創業 認知 實踐 孵化
[作者簡介]曾艷(1974- ),女,重慶人,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財經與貿易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重慶 400047)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07-0063-04
一、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1.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由高職院校“單一主體”制訂和實施。為響應國家政策,高職院校紛紛開展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也設置了一些創新創業課程。但其研究以學校為主體,課程標準和授課教材由任課教師選定,實際授課和教學考核也由任課教師完成,方案制訂和實施主體單一,導致國家政策、行業標準、前沿技術、企業需求都很難適時反映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之中,不能滿足社會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
2.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專業人才培養各成體系。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要想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專業人才培養有機融合,需要尋找二者的相同規律和共同的教育元素,深化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改革。但是,由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近兩年的新課題,新加入的創新創業課程主要是以選修、輔修課形式出現,這些課程與專業教育脫節,忽視了與專業人才培養的關系。專業人才培養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根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又對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和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相結合,則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也難以推動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3.傳統教學模式不適應創新創業新形勢的挑戰。由于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善,導致實際教學模式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仿真和真實的創新創業實踐都較少甚至缺少。傳統“黑板+粉筆”模式還是大多數高職院校理論課堂的主要形式,本身就缺乏創新,枯燥的授課方式很難完成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無法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創新創業人才。
4.教學資源建設滯后,教學組織方式僵化。高職院校現有創新創業的慕課、微課、教材、教具及教輔材料等資源建設滯后,教學組織方式顯得僵化,學生創新創業培養任務主要在學校完成,既沒有模擬訓練,又沒有真實練兵,畢業后在創新創業上仍然經驗欠缺。
5.“雙創”導師隊伍自身創新創業能力不足。目前招生就業好的高職院校都面臨師資緊張的問題,“雙師型”教師更是不足。部分高職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和創業經驗,自身存在創新創業意識不夠、能力不足等問題。加之創新創業工作開展的時間較短,對教師進行系統的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的培養方法有限,影響“雙創”導師隊伍自身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從而影響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6.創新創業“認知—實踐—孵化”平臺欠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硬件也相對匱乏,很多高職院校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實踐性教學和專項建設中,使創新創業教育投入很難保障,也沒有余力建設各種“認知—實踐—孵化”的創新創業平臺。
二、高職創新創業“認知—實踐—孵化”螺旋漸進式人才培養的內涵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認知—實踐—孵化”螺旋漸進式人才培養由三個階段構成:創新創業認知階段,通過構建創新創業基本認知和基礎知識體系,實現學生創新創業的初級“認知—實踐—孵化”能力;創新創業實踐階段,從認知到感知,通過項目知識導入和虛擬仿真訓練,實現學生創新創業技能技巧培養,形成中級“認知—實踐—孵化”能力;創新創業孵化階段,孵化學生創新創業比賽成果,打造校內創業職場平臺,孵化創業微企,實現學生創新創業的高級“認知—實踐—孵化”能力。
該人才培養模式按“雙創”教育和專業教育共同認知規律打造,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內容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本就不是兩個工作,系統的專業理論和實踐知識、綜合的社會素養形成,同樣也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構成部分,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運用“認知—實踐—孵化”螺旋漸進式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按照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相同規律和共同要素,實現從認知到感知,從感知到實體的轉換,實現從初級到高級的創新創業遞進式人才培養目標。
三、實現高職創新創業“認知—實踐—孵化”螺旋漸進式人才培養的途徑
1.五方聯動,共建協同育人機制。“校政企行研”五方聯動,以學校為主體、政府為導向、企業為基礎、行業為依托、研究為方向,學校與政府、企業、行業、研究所共同搭建聯動平臺,將政府政策、企業需求、行業方向、研究項目引入學校,形成項目導向的創新創業培育機制,共建大型創新創業體驗平臺,改變實施主體單一、閉門造車的現狀。
筆者所在的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重慶煤監局、重慶安監局、重慶能源投資有限集團、重慶煤炭研究院共同搭建“校政企行研”五方共建平臺,解決了煤炭類高職院校平臺欠缺和資金匱乏的狀況,有利于推動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將企業的生產經營流程、安全操作流程、崗位規范、考核辦法等一線標準納入教學內容,更利于培養接地氣、善創新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在重慶市江津區政府的推動下,學校成立了“劉人懷院士專家工作站”,通過“校政企行研”合作,服務地方經濟,引導師生參與具體研究項目,所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市場,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提高了師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2.將高職創新創業“認知—實踐—孵化”螺旋漸進式人才培養融入專業人才培養。創新創業要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從學生的入學教育到畢業教育,從專業課程到實踐課程,從人才培養目標到畢業學分要求,都要全面實現專業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水乳交融。因此,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構建和實踐了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創新創業“認知—實踐—孵化”螺旋漸進式人才培養的做法,并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創新創業認知階段,構建創新創業基礎知識和基本認知體系,第一至第二學期教學安排創新創業基礎理論和基本認知實踐課程。實施入學教育、市場營銷、創新創業基礎等理論課程和創業認知等實踐課程,組建“創翼部落”等各類創新性社團,負責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推動和實施,引導學生開展創新性的團學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認知階段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在專業人才培養中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在教授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同時,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和擔當意識,使學生善于進行團隊合作,培養創新思維,形成初步的創業能力。
第二階段,創新創業實踐階段,構建創新創業項目知識和虛擬仿真實踐體系,第三至第四學期教學安排創新創業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和仿真實踐課。增設各類創新創業選修課,將2~3門專業理論課設置為創新創業課程,融入創新創業項目的教學內容。這些具備“產業+專業+創新創業”“三業”融合特征的課程,可以結合行業專業特點進行改造,用實際研究項目引導創新,用真實的商業推廣引導創業,如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專業與微旅集團合作的“微旅管家”課程,就成功實現了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的有機融合;可以實施創新創業虛擬仿真實訓課程(如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VBSE系列課程),加入“雙創”教學內容的校外跟崗和頂崗實習;可以引導學生參加各類“雙創”比賽,建立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庫;可以將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結合起來,以云計算技術為支撐,利用學校共享型創新創業教學資源管理平臺,以項目驅動打造任務制、交互式的動態課堂,完成教學內容和項目任務。實踐階段要注意項目導向教學和仿真模擬訓練,讓學生上課即上班,完成項目創意、商務策劃、籌融資決策、營銷推廣、經營管理、財務分析和商業對抗演練等項目的模擬訓練。
第三階段,創新創業孵化階段,構建學生創業知識和真實創業體系,第五至第六學期教學安排經營性創業項目實習課程。具體做法是將比賽成果轉化為實體,鼓勵學生進入學校創新創業中心孵化項目,真實練兵,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業經驗和技巧;建立創業學分獎勵和轉化機制,鼓勵學生參與創新研究和創業孵化;推行創新創業校內外“雙導師”制,全程輔導學生創新創業;成立校友創業聯盟,持續關注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孵化階段要注重真實創新創業實踐,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借助五方共建和院士專家工作站等重要平臺,獲取實際項目任務,驅動學生以任務為導向開展創新研究和創業實踐;利用學校搭建的創新創業中心,引導學生創新創業。
3.踐行項目導向的“做中學”創新創業教學模式。利用翻轉課堂完成項目任務,打造交互式的動態課堂,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利用“互聯網+課堂”,實現學生“課前—課中—課后—課外”教學全過程閉環;用創業項目過程考核替代期末一次性考試,改變傳統教學評價方式;按“創業認知—仿真實踐—實體孵化”的實踐體系,螺旋漸進分階段達成創新創業型技能人才培養目標。
要從教學方法上深化改革,用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指導實際教學。教師在講授知識和傳授技能的同時,利用“互聯網+課堂”的教學手段,提前預設問題,布置項目任務,采用項目分組、頭腦風暴、案例討論、翻轉教學、模擬演練等方式,讓學生在理論的指導下實踐和創造,收獲創新的樂趣,體會創業的成就感,提高計劃、組織、領導、協調、控制等綜合管理素質,培養團隊分工、協作、溝通能力。
4.實施多主體課程資源建設和校企交互式的教學組織方式。建立“校政企行研”多主體創新創業課程資源建設,學校按政府、企業、行業、研究所要求修訂創新創業課程標準、理論教材和實踐大綱。通過課堂、校內創新創業中心和校外創新創業實習基地,建立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交互式教學組織,實行校企交互式教學安排,閑時在校上課,忙時在企業上班;校內“雙創”課程由專業教師考核,校外“雙創”課程由企業導師考核,實行交互式教學考核;學生在校遵守學校的教學管理制度,在企業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實行交互式制度管理。
5.構建“雙導師”師資團隊。按1:1的比例統籌規劃校內外創新創業師資團隊。選拔校內優秀“雙師”素質教師為校內創新創業導師,側重實踐技能培養,鼓勵科研創新和項目創業。聘請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家和創業典型擔任企業導師,側重教育理念和授課技巧培養。實現師資“理論+實踐”優勢互補,打通學校與社會的交互通道。在導師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利用校企深度融合的各種資源,引導學生參與項目實踐,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的過程指導和控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系統思考能力。
構建一支符合創新創業要求的師資團隊要著眼于全體教師,通過校企合作,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財經與貿易學院與中健會計師事務所、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建立師資培訓基地,分批次派遣專職教師寒暑假去企業頂崗實習,加強企業實踐技能;鼓勵教師開展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研究,培育創新意識;鼓勵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從事微商等,培養創業技能。只有全體教師進行言傳身教,才能真正培養出合格的創新創業人才。
6.構建功能互補的“認知—實踐—孵化”創新創業實訓平臺。第一,與教育類企業深度合作,共建校內虛擬仿真實訓中心和創新創業學院,建設仿真商業社會環境和置入企業真實業務的實訓平臺。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VBSE系列平臺,將學生的創業素質測評、創新創業基礎教育、初創企業財務管理及融資管理內容、初創企業營銷推廣訓練、初創企業運營管理知識融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之中,實現了學生從認知到感知的目的。第二,打造校內創新創業職場平臺。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建成“小時光”書吧、“九減一”校園快遞、“美食美刻”精致休閑食品店等從比賽項目中成功孵化的微企,選拔學生進行創業實踐。同時,建成創新創業中心,分為孵化園區和成熟運營區,以服務學生注冊企業及孵化、培育和企業成熟運營為主要功能,共1120平方米,已孵化出23個微型企業,為學生實現創業夢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第三,通過與政府、企業、行業、研究所聯動共建各具特色、互為補充的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財經與貿易學院已建成44個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利用“學期+假期”的安排,實行學分制,結合專業和項目內容,安排學生進入不同的校外“雙創”基地進行認知實訓、專項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按專業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雙重目的和要求實施教學,實現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唐繼紅.創新創業實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馬永斌,柏喆.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模式研究與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11).
[3]章文君,陳蘭云.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五化”模式[J].現代教育管理,2014(1).
[4]占衛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
[5]張景春,郁建生,游明倫.“四位一體”產教融合實踐育人運行機制的改革與創新探索[J].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