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芽治
【摘 要】隨著語文課改的不斷推進,校本作業成為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通過校本作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了語文教師的新思考。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新課改給語文作業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教師通過融入預習環節設計作業,結合課堂設計探究作業,針對學生實際設計分層作業,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關鍵詞】初中語文 校本作業 有效設計 深度語文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普遍采用單一的、書面的、統一的形式,這些樣作業形式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校本作業正是基于新課改而產生的,它強調語文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思維水平,緊扣教材的特點,通過設計新型的作業體系去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一、布置課前三分鐘作業,為學生的深入預習設計作業
課前預習是校本作業的重要組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前三分鐘的設計是教師教學的難點,大部分教師往往會忽略這課前三分鐘。在傳統教學中出現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生的課堂參與率不高的原因便是教師沒有合理地利用這課前三分鐘。初中生的注意力發展雖然日漸趨于完善,但仍存在諸多缺陷,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地運用教學策略設計這課前三分鐘,通過這一小段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針對這一教學現狀,教師要重點關注校本作業的設計。在教學中合理地設計校本作業可以幫助教師處理好這課前三分鐘。教師可以在設計教案時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一些活潑有趣的校本作業,然后讓學生利用課前三分鐘展示自己的作業成果。在課前三分鐘利用校本作業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而且可以幫助教師創設一個教學情景導入教學知識點將學生引入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布置學生一個小小的任務,每個學生輪流每天準備一個小故事或者一首小詩,在課前三分鐘引導學生到講臺上講,這樣能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準備時間,這是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因此,學生都積極的參與到這課前三分鐘內,從而使得我的教學有一個好的開始,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的堅實的基礎。隨著教學的深入我會慢慢地改變使用這課前三分鐘的方式,我會讓學生把自己所看到了、所聽到的、所感受的東西放到這課前三分鐘上分享,同時也會結合名著讓學生講述其中的主要情節。利用好課前三分鐘能夠對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初中語文課堂得到大大的優化,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激發,最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課前三分鐘作業的布置也是校本作業的一種展示方式,這是對校本作業的有效開發,能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學生的參與度也會隨之提升,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對于校本作業的使用,它能更好地幫助教師達到教學的目的,提升教學的效率。如,教師在教《木蘭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前一周布置一個校本作業,將班上的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一個小組設計一個人關于花木蘭的情景劇,時間限制在三分鐘內,在上課時隨機挑選一個小組上臺表演。通過這一校本作業便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課前三分鐘便增加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
二、布置自主學習作業,為學生的深度預習設計作業
學生如果想要良好的發展前景,就要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預習習慣,這是對于學生未來發展的保證。學生在課堂中常常會出現對新的學習內容一無所知,不知所措的現象,他們只是一味地聽教師所講述的知識點,學習缺少了目標性和方向性,更多的是盲目的跟隨教師進行教材的解讀,這是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方式,學生很難將知識點轉變為自身的語文儲備,因此,我們需要重視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我在教學過程對學生提出了這些要求:1、將全文通讀一遍2、段落標記好3、將生詞畫出來,并且標上拼音,重要的詞語也圈出來4、熟練的將這些生詞讀出來,直到掌握為止5、把課文在細細的品讀一遍,將文中想傳達的思想大致的概括出來。這些要求都是預習的基本方式,是每個學生都需要去遵循的。
例如,我在教學生《故鄉》這篇課文之前我會要求學生做預習,《故鄉》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并且生詞多,文中所傳達的情感也較為難感悟,但是學生在預習之后加上我對他們指導,他們學習起來也變得更加容易,能很好地跟隨我的步伐前進,不會因為其中的某個難點導致跟不上教學的節奏,在預習之后學生能更快地達到教學的目標,課堂效率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預習作業也是校本作業的一部分,幫助學生建立起預習的習慣也是對于校本作業的一種有效開發。
三、布置分層學習作業,為學生的有效探究設計作業
經過實踐與探究,我們認為,有效的作業布置應該講究層次性,因為有層次性才能有針對性,有針對性才能做到有效性。
第一,作業主體分層 。作業的主體是學生,學生之間有差異。劃分學生類別,建立成績檔案。具體做法:根據學生的語文基礎、思維水平以及學生個體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三個層次,即A層為特長發展生(優等生),B層為能力發展生(中等生),C層為基礎生。
第二,作業量分層 。語文作業量的設計,教師要因學生的客觀情況而對待,切忌一視同仁。例如一些要求背誦的課文,允許一部分學生背不出可以放在課下進行,以增強他們的信心;而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擴大他們的作業量,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第三,作業難度分層 。針對學生在語文能力上有差異的客觀現實,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特別要注意把握好難易程度,不同層次學生難易程度應有區別。可分為三類:“必做題”(基礎題)、“選做題”(綜合題)和“挑戰題”(發展深化題),分別適用于語文能力下中上三類學生。
第四,作業批改分層 。教師對分層作業的批改處理,采用學生自改、學生互改以及教師改三種方式。并由小組長或教師對錯題進行記錄,及時做好反饋工作。
總之,校本作業是新課改背景下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而提出來的,它能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使作業成為學生深度探究的突破口和延伸點。想更好地設計校本作業,教師必須緊扣語文學科的特點,巧妙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使作業能夠更好地輔助學生的學習,最終提升校本作業的實效性,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
參考文獻
[1]羅明東;作業設計的幾個原則[J];今日教育;2005年12期
[2]姜旺興;初中學生作業設計的思路與實踐[J];教學與管理;2003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