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杉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育思想、教學策略都在發生變化,校本作業正是基于此理念而產生的,它傳統了傳統語文作業單純重復,內容封閉,形式單一,只強調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學生對作業的興趣大大降低,不少作業只關注整體,而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校本作業緊扣學生實際,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語文學習。本文從設計課外拓展作業,讓校本作業激活語文學習;設計課前預習作業,讓校本作業激活語文學習;設計合作探討作業,讓校本作業激活語文學習;設計開放性作業,讓校本作業激活語文學習四個方面闡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 校本作業 拓展作業 預習作業 探討作業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與工具性高度統一的課程,語文作業相對于其他科目來說具有更為寬闊的范圍,其所涉及的形式與內容也更為廣泛。學生通過不斷地練習作業,能夠深入鞏固已學的知識,而教師通過作業,能夠有效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措施,提高教學的效率。校本作業是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而設計的作業形式,它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語文學習。
一、設計課外拓展作業,讓校本作業激活語文學習
課外拓展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課程作為一種提升性的課程,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教師在給學生布置語文作業的時候,多注重把課堂之內的教學和課堂之外的實踐聯系起來,一方面促進學生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
例如,在講初中語文《尋找自己的秋天》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悉掌握本課中的生字詞,通過分析文章中的具體意境,指導學生經過親身性的秋游體驗,不斷提升學生對大自然的認知感。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展示出各種各樣秋天的動態圖畫,即秋楓圖、高粱圖、秋收圖、秋高氣爽圖等,另外給學生配以秋天的輕音樂,使學生在這種教學氛圍中感受秋天的魅力。之后教師帶領學生組織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秋游,指導學生在秋游中用心感受秋天的魅力,并讓學生自己在秋游中收集一些有關秋天的楓葉、植物標本、高粱穗子、麥子等,使每個學生寫出一篇有關秋天的小作文,并且配上自己所收集的“秋之物”,完成本課的作業,從而促進有效學習。
二、設計課前預習作業,讓校本作業激活語文學習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要備學。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可以復習鞏固舊知識,初步感知新教材,為學習新知識掃清障礙并做好準備。作為教師必須教給學生最基本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方法。教師應根據語文課的需要適當留給學生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先去完成。
一般預習性實踐作業的方式大致有三種途徑:第一,閱讀教材、閱讀文本,借助課前的閱讀提示及課后的“研討與練習”,還有文體知識來自行理解課文;第二,自己動手查閱資料和工具書熟悉作者,了解背景,掃除閱讀中的障礙,不理解的內容可采用交流探討的形式先初步商榷;第三,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活動方式,根據課文特點事先布置學生一些體驗性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去感悟。
三、設計合作探討作業,讓校本作業激活語文學習
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標既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又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語文研究性的學習、合作性的學習,以此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種合作探究也可以體現在作業的設計上,如我在教學初二語文的名著閱讀與欣賞——《水滸傳》之前,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開展《水滸傳》的研究性學習,在學生閱讀全文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合作性的預習作業:選定小說中的一個或兩個梁山好漢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側面地分析英雄形象,要求六人小組合作完成,并在研討課上交流展示作業成果。
經過學習小組課外的學習討論,在“梁山群英會”的人物形象分析課上,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對他們所選定的梁山英雄作了較為全面的評價,盡管每組討論的是同一個人物,但每個同學發言的內容毫不重復。他們以原著為本,圍繞著自己選定的作品中的英雄,講述英雄事跡,展示人物個性,探究這種性格形成的原因及過程,討論會氣氛熱烈,在一小組的展示過程中,還不時有其他小組的同學補充交流自己對人物的理解,下了課同學們還意猶未盡。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大大激發了學生對文學名著的閱讀興趣,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能力。
四、設計開放性作業,讓校本作業激活語文學習
語文是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我們要樹立大語文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更多地走入生活,更直接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校本作業要突破傳統的作業形式,巧妙將課外練習的設計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相結合,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實踐空間,讓學生的作業形式更開放,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廣泛的教育資源,還語文作業以新的活力。如:表演類作業,將精彩的課文進行表演;;讀寫積累類作業,抄抄佳句名段,寫寫讀書心得;采集編創類作業,可以對某一專題出一些手抄報、黑板報;探究考察類作業,可以深入社會進行參觀訪談,走近大自然進行考察探究,寫寫訪談報告或考察報告等等。總之是讓學生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總之,校本作業是基于本校學生實際而設計的,它更符合本校學生的特點。想在效設計校本語文作業,教師必須深入分析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挖掘語文教材蘊含的作業內容,通過用心設計,巧妙開發,使校本作業更接地氣,更好激活學生的思維,最終達到有效提升作業質量,促進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瑞;關于新課標下的作業設計[J];遼寧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2]何桂芳;通過作業設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D];廣州大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