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帥
【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反復強調了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精神發展的重要作用。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只有對課外閱讀產生興趣,才會從“要我讀”變成“我要讀”。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呢?如何讓學生樂在讀中?本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問題,提出一些淺顯的觀點。
【關鍵詞】小學生 課外閱讀 興趣培養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可現代社會電子產品聲光色影俱全,尤其是電視、手機的普及,使得我們的學生與其已經到了難舍難分的地步了。那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從而讓學生們遠離電子產品,樂意和書交朋友呢?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幾點嘗試。
一、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它能不知不覺改變人,塑造人。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發動一切力量,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幫助他們盡快駛向讀書的快車道。
首先,設置班級“圖書角”,實現資源共享。現在的家長對孩子學習都挺重視的,據調查,班上每個學生手里最少都有十幾本課外書,但大多數學生對讀書不感興趣,有的迫于家長壓力,草草翻閱,敷衍了事;有的干脆擺在書架上作為裝飾。于是我就想,何不將學生的圖書集中起來,組建一個班級“圖書角”,發揮圖書應有的價值,讓全體學生都來關心閱讀,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群體閱讀”的風氣。在班內做好動員工作,同學們興致高漲,紛紛“捐獻”出自己的圖書。為了方便管理,我規定,圖書還是自己保管,每人每周帶一本圖書放在圖書角,一周更換一次,課余時間,同學們可以在圖書角尋找自己喜歡的書籍閱讀。作為老師,我也和學生們一起借書、看書,班級中形成了濃厚的讀書風氣。在這種風氣的感染下,課余時間打鬧的孩子變少了,手捧書籍的孩子日益多了起來。
其次,充分利用教室的走廊和墻壁,不放過每一個可以利用的角落。在這些地方,懸掛文學家、科學家、教育家畫像;書寫名人語錄;經常出讀書專刊等。當學生們讀著這些生動有趣的課外知識時,對書籍就多了一份親近,可能就會捧起一本書去體驗讀書的感受呢。
二、開展活動,穩定興趣
小學生畢竟年紀小,興趣保留時間不長。為了穩定學生被激起的課外閱讀興趣,使學生對課外書愛不釋手,我們班經常開展各種各樣的讀書活動,讓學生愿意長久地徜徉在書海之中。
1.微信三分鐘
現在我們的班級都建有微信群,讓家校互動更為方便、快捷。于是,我每天晚上讓學生們抽出三分鐘時間,在班級微信群里展示自己的讀書情況。形式讓學生自主選擇,不拘一格。可以讀一讀美文的片段,背一背國學經典,說一說自己喜歡的書中人物等等。剛開始,只有個別膽子大表現力強的學生積極參與。為了讓全班同學對這個活動都產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參與熱情,我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每天輪流在微信群里發視頻,然后我及時對學生的表現予以耐心地指導和積極地評價。慢慢地,視頻中的孩子們越讀越起勁,越說越精彩。這項活動已經成為我們班每天的保留節目,在我們班掀起一股閱讀狂潮。
2.班級故事會
故事是兒童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門戶為此,我們班定期舉行故事會,有時是教師專場,有時是學生專場,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們或復述,或猜結局,或續編,或表演……大家在享受故事情節所帶來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課外讀物的吸引力,主動去進行閱讀,不知不覺中增加了閱讀量,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們樂在其中,從而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3.知識競賽
為了把課外閱讀引向更高層次,充分展示學生的課外閱讀成果,每學期期末時,我都在班級中開展“課外知識競賽”活動。活動中的所有內容完全需要學生運用課外積累來完成,課外閱讀量越大的同學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這項活動的開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欲望,閱讀的效果也得到強有力的鞏固。
三、評價激勵,強化興趣
有競爭才有上進心,有上進心才能有進步。對學生的評價能否及時跟上,是決定一項活動能否長久堅持的關鍵。首先,學生每讀完一本書,都要填寫課外閱讀記錄卡。我會根據字數獎勵小紅花貼到“笑臉榜”上,定期公布學生的課外閱讀量。當然,學生讀完一本書,我都要隨機抽考,看他們是不是讀有所得,不光看數量,還要看質量。其次,對課外閱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及時表彰,授予“讀書大王”“閱讀之星”等稱號,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后,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會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范例,這樣班級里課外閱讀的興趣高漲。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課外閱讀產生興趣,才會從“要我讀”變成“我要讀”。讓我們每一位老師,以引領學生在書的海洋中盡請暢游為己任,讓他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書為伴,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