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燕
【摘 要】古詩詞學習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重難點之一。古詩詞作為初中語文的重要教學內容,是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學生今后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然而,古詩詞的創作方式和語言表達等與現代漢語存在較大差異,增加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難度。因此要通過誦讀方式強化學生古詩詞的積淀、體悟古詩詞的格律意境。從語文課程教學角度來看,教師應當指引學生掌握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策略探究 效果提升
古詩詞是古代文化的代表,是古代文化傳播的載體,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深深積淀的體現,更是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可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對學生各方面的有效提高起著重要作用。學習古詩詞是學生加強文學藝術修養,提高寫作能力及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如何把握古詩詞特點,綻放古詩詞學習魅力?
一、重視誦讀教學,綻放古詩詞學習魅力
中國古詩歌的凝練性、韻味性、節奏性,需要通過吟誦這種方式體現出古代語言獨特的魅力。古人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詩的過程是調動身體的感官參與的活動,是一種有意識的再創造活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總的來講,由于古詩在結構、格律、樣式、音韻上都有其特殊的要求,所以需要我們很好地掌握古詩詞吟誦朗讀的方法和技巧:參閱古文詞典,做到語音準確規范,掌握詩詞格律,讀出韻律樂感。
語文教師應該積極督促學生背誦教材上要求的篇目,除此之外還應該利用早讀的時間將課外的一些篇目適當增加到學生的背誦中去。這也是加強積累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可以嘗試讓學生朗誦,仿寫。讓學生熟讀經典作品意味著一種近距離的接觸和體悟。比如,在進行古詩詞朗誦會的時候,既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之后相互點評;完成仿寫創作之后,讓學生之間對自己的作品進行積極的交流,在全班學生面前對一些學生創作出來的優秀小詩進行分析,并將它們的共性和個性分別指出來。
二、創設教學情景,綻放古詩詞學習魅力
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模式常常為“灌輸式”,由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古代社會距離較遠,落后的教學方法難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素養,而且會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其產生厭學心理。為了改善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古詩詞意境,使學生將思想感情滲透于詩詞文本中,同時結合詩詞背景來感受意境美,從而激發學生探索古詩詞的欲望,提升其審美鑒賞水平。
譬如在《贈汪倫》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雖然故事較為簡單,但是富含著李白與汪倫真摯的情感,也有助于初中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理解。教師可以創設這一情景,使學生在誦讀詩詞中感受李白蘊含的細膩感情,從而聯想到生活中友情的可貴,并且闡述古今友情文化的不同點。教師還可以將“友情”作為課后作文的主題,使學生將思想感情流露于作文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由于初中生認知體系不完善,在文化素養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對古詩詞及歷史文化背景的了解還不深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打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古詩詞意境。語文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資源的優勢,或者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站在故事人物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更好地感知古詩詞中滲透的內涵。
三、引導細致賞析,綻放古詩詞學習魅力
古人最講究煉字,最典型的要數賈島的“推敲”二字的錘煉,因為煉字到位,才更能有助于情感的表達,也才能激起讀者的共鳴。所以說,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要想獲得語言美的體驗,教者必須讓學生學會辨別多種手法的運用。詩歌常見的手法,除了比喻、擬人、夸張、對仗等以外,還要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想象,身臨其境般地走進作者的世界,用心靈和古人對話。此外多種表現手法也是幫助學生理解賞析詩歌的關鍵,常見的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用典、借古諷今、對比襯托、烘托、渲染、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手法。古詩詞文字簡練,含義豐富,學生只有深切感受古典詩詞的語言美,才能真正走進古詩的王國,準確把握意象,體會作者情感,被古人深刻的鍛字煉句的功夫所折服,從而在骨子里對古詩詞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及時做好總結,綻放古詩詞學習魅力
古詩詞在初中階段所涉及的篇幅總量上算是不多的,在有限的文章中個個堪稱經典,都具有極強的代表性,無論是學習內容,文章中的詞匯應用、思想表達、實虛詞的使用,作者代表,還是其它的有關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的用法都有所涉獵,這些知識如果學生掌握了必然會促進對其它知識的學習了。語文古詩詞的學習重在積累,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養成整理筆記和梳理知識的習慣,對于一些重點的古詩詞知識,處理方法。具有代表性的詞匯用法,表達方式都要做好規整,并且在學習中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也能做到舉一反三,這些都會提升他們的古詩詞素養和古詩詞的學習能力。能力的提高還有賴于遷移的訓練。遷移時注意選擇一些與課文難度相當的,內容聯系緊密的,主題相近(相反)的古詩詞。
如筆者在教學《送東陽馬生序》時,以《王冕求學》作為遷移材料,進行比較學習,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刻苦求學的重要性。既鞏固了文言知識,同時又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能閱讀淺易古詩詞”的目標。在學習中,教師還要學會及時的反思,反思學情、反思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等,對于教學中出現的學生興趣較淡,教學方法不適宜的情況,教師要總結經驗,敢于創新,以便教學課堂的調整,優化教學過程來提升教學質量。
總之,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給予充分的重視,積極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開展古詩文教學,從而不斷提高升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古詩文素養,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彭國旭.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10(8).
[2]金虹.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探究[J]. 甘肅教育,2017(1):9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