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輝
【摘 要】朗讀是小學階段的基礎,流暢的朗讀既有助于培養閱讀的基本技能,也有助于培養口語表達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應努力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將朗讀進行到底。
【關鍵詞】小學生 英語課堂 實效性
一、小學生英語朗讀能力的培養
英語學習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更是一種體驗活動,而朗讀是一種綜合性高效率的語言實踐活動。在《英語課程標準》中以“能做什么”的形式具體描述了讀的基本技能,其操作要求為: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短文。在朗讀英語時,眼看詞句、口讀音調、耳聽讀音、腦思語義,多種感覺器官同時參與語言學習活動,堅持朗讀既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又能幫助學生理解對話,短文和故事中單詞和句子的含義,強化其對單詞和句型的記憶,但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1.聽說結合,渲染朗讀氛圍
聽和讀是語言材料的輸入形式,在英語教學中,盡可能加大語言信息的輸入量,讓學生多接觸英語,播放學生喜聞樂見的《藍貓學英語》《英語的小故事》《小蜜蜂學英語》《動感英語》《希望英語》等卡通英語教學片,其中惟妙惟肖富于童趣的聲音,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了英語的生動和活潑,不由自主地“想讀”英語,激發了學生讀英語的欲望。
2.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
第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小學生的朗讀以模仿為主,在模仿過程中教師要做必要的指導,如句型朗讀中重音連讀、語音語調等,注重培養學生按句意朗讀的習慣,指導學生以詞組和句子為單位進行朗讀,幫助學生糾正逢詞朗讀的不良習慣。
第二,提供趣味性的朗讀材料,學生只有對貼近自己生活,有趣味性且與自己水平相當的朗讀材料才會產生興趣,因此對于朗讀材料的選擇,應多選擇一些有情節性的小故事或者是瑯瑯上口的英語童謠及一些繞口令或與身邊的實際生活有關的材料。比如在講到family一課時,本人降自己的“family tree”以幻燈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理解,包括家人的照片和真實姓名,讓學生大聲的朗讀,學生興趣盎然,讀得津津有味,這時學生的注意力比往常都集中,他們渴望知道老師的真實信息,而此刻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已經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工具,以此可見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第三,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優化朗讀過程,構建主義基本觀認為,學習不是向學生傳遞知識和學生被接受信息,而是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要盡量創設真實和自然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情境是朗讀,或者分角色朗讀。在此之前,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時間,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引導學生個性化朗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四,采取多種訓練方式,如果訓練方式單一,學生的朗讀興趣馬上就會削減,因此針對朗讀材料的不同采取多種訓練方式,如聽錄音讀、個別朗讀、個人或小組輪讀、齊聲朗讀、領讀、分角色讀或者借助圖片、投影片、簡筆畫、實物等教具設備,教師邊呈現情境邊領讀、學生跟讀、不看課文。這種朗讀方式便于加強理解和記憶,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另外,根據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組織形式多樣的閱讀競賽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比如可以將學生們自己的朗讀錄在磁帶上讓大家相互評一評,看看誰是“朗讀大王”。
3.抓好課內外朗讀
第一,課堂上重視模仿和大聲朗讀。小學生對語音比較敏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聽標準的英語,并且要求他們模仿并大聲的朗讀,以學會標準、地道的語音和語調,例如,教師配套的錄音磁帶就是學生最實用的標準讀音示范磁帶,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反復跟讀并模仿。
第二,組織好早讀課,小學英語課時安排少,訓練的項目又較多,所以對于每周僅有的兩節早讀課必須格外珍惜,在早讀課上,教師要組織學生大聲的朗讀英語,進一步鞏固課堂的朗讀成果。
二、英語課堂小組活動的實效性
朗讀能力培養固然重要,但英語課小組活動的實效性也不能忽略,合理分組是提高課堂小組活動實效性的關鍵。
比如,在教學五年級第一冊Lesson 10 “China”這一課時,本人設計了一個“我是小小導游”的活動,要求六人一組,每人在組內分別扮演導游,利用地圖和圖片給其他組員(外國游客)介紹中國的國旗,首都及所學過的名勝古跡名稱。但是在第一次上課時,本人卻忽略了學生的分組,讓學生自己組合,結果學生都是學習好的找學習好的,中等的找中等的,差的找差的。等小組活動結束到了全班展示環節時,學習好的小組表演得很精彩,解的也非常順利,學習中等的小組的表演都看得過去,但解說得結結巴巴,而學習不好的小組干脆不會說,這次小組活動組織得很失敗。
下課后本人認真分析原因,是這次的分組不合理造成的,后來在給另一個班上課時就取了分組失誤的教訓,活動開始前本人先把每組的組員按照他們英語水平掌握的好、中、差程度分配,讓組內掌握最好的這個同學擔任組長并組織小組活動。這樣,一個組中就不存在大家都不會的情況了。而且,掌握得好的同學還可以幫助掌握不太好的同學,有了組長組織,小組活動就不會混亂了,最后在全班展示時,每個組長的解說都很棒。
兩次不同的分組方法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可見要提高課堂小組活動的實效性,合理分組是關鍵。
總之,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小組活動的開展既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育理念,又能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到必須的知識,因此,課堂小組教學不失為一種較好的簡便易行的教學形式,而要提高課堂小組活動的實效性,更需要我們每位教師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