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
摘要:念珠菌病是指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種消化道真菌病,鵝念珠菌病又稱為鵝口瘡或霉菌性口炎。該病是鴨、鵝雛到成禽生長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病,發病快,死亡率低。該病的主要特征是上消化道,如口腔、咽、食道等黏膜上有乳白色的偽膜或潰瘍。本菌多侵害雛禽,該病鴨、鵝均可發生。根據患禽上消化道黏膜的偽膜和潰瘍病灶,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該病重在預防,治療可應用制霉菌素、克霉唑、硫酸銅等藥物。
關鍵詞:鴨;鵝;念珠菌病;診斷;預防;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3-0055-01
1 病原
白色念珠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可在健康畜禽及人的口腔、上呼吸道和腸道等處寄居。白色念珠菌為一種酵母樣真菌,兼厭氧性,革蘭染色為陽性,但內部著色不均勻。在病變組織、滲出物和普通培養基上產生芽孢和假菌絲,不形成有性孢子。本菌在吐溫80玉米瓊脂培養基上可產生分支的菌絲體、厚膜孢子和芽生孢子。在沙氏瓊脂培養基上,37℃培養24-48 h,形成白色、奶油狀、凸起的菌落。幼齡培養物由卵圓形出芽的酵母細胞組成,老齡培養物顯示菌絲有橫隔,偶見球狀的腫脹細胞,細胞膜增厚。本菌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產酸產氣,不發酵乳糖。明膠穿刺出現短絨毛狀或樹枝狀旁支,但不液化培養基。
2 流行病學
白色念珠菌是念珠菌屬中的致病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同時常寄生于健康畜禽和人的口腔、下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下,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當鴨、鵝機體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飼料配比不當、消化道正常菌群失調、維生素缺乏、免疫抑制劑以及其他應激因素,導致機體內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容易引起發病。該病多由于飲水或飼料被白色念珠菌污染而被水禽誤食,消化道黏膜有損傷而造成病原的侵入。鵝群之間不直接傳播,但該病可通過蛋殼傳播,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該病主要見于6周齡以內的雛鵝和其他雛禽,人也可以感染。成年鵝也可發生該病,主要是長期使用抗生素致使機體抵抗力下降而繼發感染。雛禽易感性最強,感染后易出現高死亡,2周內感染死亡率可達30%—50%。
3 臨床癥狀
該病無特征性的癥狀,患禽生長發育不良,精神萎靡,羽毛粗亂,食欲減退,消化機能障礙。雛禽病例多表現出呼吸困難,氣喘。一旦全身感染,食欲廢絕后約2天死亡。
4 病理變化
剖檢病死禽可見病變多位于上消化道,如口腔和食道等,黏膜增厚,表面形成灰白色、隆起的潰瘍病灶,形似散落的凝固牛乳,黏膜表面常見偽膜性斑塊和易刮落的壞死物質,剝離后黏膜面光滑。口腔黏膜表面常形成黃色、干酪樣的典型“鵝口瘡”。偶見腺胃黏膜腫脹、出血,表面覆有黏液性或壞死性滲出物,肌胃角質層糜爛。組織學變化表現為食道復層上皮出現明顯的破壞,深達生發層,并常出現分隔的潰瘍或固膜樣至固膜性偽膜。上皮細胞碎屑內可見許多酵母樣菌體,而在角質層下部則可發現假菌絲,但很少穿過生發層。
5 診斷
根據患禽上消化道黏膜的偽膜和潰瘍病灶,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
采集病變組織器官的滲出物做抹片檢查,觀察酵母樣絲菌和菌體,也可以通過霉菌的分離培養和鑒定。將酵母樣菌落接種于含0.5%~1%吐溫80的玉米淀粉瓊脂培養基,25℃培養24—72 h,鏡檢時應觀察到厚膜孢子。還可將新分離的菌苔1:10稀釋后于耳靜脈按照1 mL/只接種家兔,0.1 mL/只尾靜脈接種小鼠,設定對照組,觀察動物存活清況。接種動物一般在4~6天后死亡,剖檢動物產道明顯臌氣,腹腔內有較多酵母味道滲出物,腎臟、肝臟腫脹、壞死并有多處針尖大小腫大。從病灶采樣鏡檢可見假菌絲和孢子。
該病易與鴨瘟混淆,在口腔和食道黏膜上有壞死性偽膜和潰瘍病灶。但鴨瘟在泄殖腔黏膜下可見出血和壞死,肝臟有大小不一的壞死點和出血點。念珠菌病常發生于雛禽,而鴨瘟可發生于雛禽和成年禽。
6 預防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改善衛生條件。該病的發生和環境衛生有密切關系,因此要確保禽舍通風良好,環境干燥,控制合理的飼養密度。也要注意避免長期使用抗生素,以防止消化道菌群失調而造成二次感染。育雛期間應適當補充多種維生素。加強消毒,可用2%的福爾馬林或1%的氫氧化鈉進行消毒,有時需用碘制劑處理種蛋,防止垂直傳播。此外,可在飼料中適當添加制霉菌素或飲水中添加硫酸銅。
7 治療方法
一旦發生該病,可采用以下方案進行治療;每千克飼料中添加0.22 g制霉菌素拌料使用,連用5~7天;按照lg克霉唑用于100羽雛禽拌料,連用5~7天;1:2000硫酸銅飲水,連用5天。對于病清嚴重的病禽,可輕輕撕去口腔偽膜,涂碘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