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運動安全一直是困擾著學校體育教育的問題,這個問題看似只是個校園體育運動的問題,實則是個社會問題,它是由社會各種綜合因素導致的一個復雜問題。當下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保護有加,校園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相關法律的不健全,造成一旦學生在學校里參加體育運動時發生運動傷害事故,不管是什么原因,家校雙方都要為此牽涉很多精力和時間。于是乎,一些能培養學生適應自然環境、提高生存技能的體育器材在校園漸漸消失。如,單杠、肋木架等。體育教師則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愿去上一些鍛煉價值高但運動傷害事故發生幾率相對較高的教學項目,如支撐跳躍、手倒立等教學內容;為了確保安全,很多小學都規定上體育課時,體育教師必須進教室把學生帶到操場,下課后整隊把學生帶回教室。這是學校為求不出傷害事故所采用的過度保護措施。這一切的“圈養”因素造成了學生的自我預防體育運動傷害事故能力的低下,最終形成了越過度“呵護”,學生的自我預防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能力越低下,學生相關能力的弱化就更容易發生運動傷害事故這樣一個惡性循環怪圈。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健全相關法律保障制度是重中之重。作為體育教研員,筆者在此僅從學校教育層面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變無序應對為有序處理
在體育運動中發生一些運動損傷或意外傷害事故,這是很難完全避免的,大家要做的是預防不該發生的運動損傷或傷害事故,以及萬一學生發生運動損傷或傷害事故依章依規進行合理處置,這是確保校園體育運動安全的首要任務。
(一)健全規章制度
學校必須根據自身情況建立有關校園體育運動安全的規章制度,這些制度必須充分考慮所在學校學生的年齡特征、場地器材、課程內容、師資情況等,以預防為主、應急措施為輔。如,體育運動場地器材的保養維修制度、學生體育運動安全教育活動制度、校園體育運動安全責任制、運動傷害事故處置程序等。在此特別要說的是,在制訂校園體育運動安全責任制時,一定要分清運動傷害事故是不可預測的意外,還是由于體育課、體育活動課執教者的預防措施不到位造成的,假如執教教師預防措施到位,雖然發生了意外傷害事故,也不應由教師擔責,最多承擔道義責任,這有利于鼓勵體育教師開展器械類項目的教學。其次,所制訂的規章制度一定要廣而告之,不僅要張貼在學校相關位置,而且要讓全校師生和家長清楚地知道運動安全規章制度的每一條款,只有這樣才能使校園體育運動安全教育有章可循。
(二)活化運動安全機制
一些學校雖然制訂了校園體育運動安全規章制度,但往往只停留在文字層面,師生和家長不一定清楚學校體育運動安全規章制度的具體內容,造成一旦發生體育運動傷害事故師生仍然很慌亂,不知道如何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科學合理地進行應對。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學校都在采用的消防安全演練、防空與地震緊急撤離演練等形式,定期開展校園體育運動安全知識小競賽、校園體育運動安全演練等,還可以開設校園體育運動安全網站,普及體育運動安全知識,活化運動安全規章制度,增強師生運動安全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運動安全事故的發生。
二、變碎片化教學為系統性教育
據上海市教委《學生體育運動安全手冊》項目組的一項專項調查,84.8%的學生認為,獲得體育運動安全知識主要是通過體育教師在體育課上的講解,可見學生獲得體育運動安全知識的渠道主要是體育課,獲得相關知識的渠道狹窄。以往的體育運動安全知識在體育教材中雖然有,教師也對學生進行了一定相關知識技能的傳授,但往往是比較碎片化的。在當下體育課程深化改革的情況下,必須建立系統的校園體育運動安全教育體系。為此,上海市教委組織編寫出版了《學生體育運動安全手冊》(小學版、中學版),《教師體育運動安全手冊》正在編寫中。作為此項目的參與者,筆者認為,要從教師、學生和教研三個方面來實施系統性教育。
(一)中小學教師特別是體育教師是實施體育運動安全教育的主角,教師的校園體育運動安全教育意識的強弱、知識和能力的大小,決定了校園體育運動安全的品質。目前的教師和準教師大都沒有受過系統的校園體育運動安全知識技能的培訓。因此,很有必要補上這一課。作為體育教研員,要組織全區的體育教師進行專題培訓,指導教師們認真學習即將出版的《教師體育運動安全手冊》,懂得一些運動與人體、運動與環境、運動與衛生、運動項目與損傷、運動損傷與處理等最基礎的知識。這是時代要求教師具備的新基本功,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體育運動安全教育的能力儲備,更是評價教師教育基本素養的重要指標之一。
(二)學生既是校園體育運動安全教育的對象,又是防范校園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主體。許多校園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發生,都與學生體育運動安全知識和技能缺乏、防范意識薄弱有關。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好《學生體育運動安全手冊》這本圖文并茂的“口袋書”,只有提高了學生防范體育運動損傷和傷害事故的意識和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校園體育運動安全工作的被動局面。
(三)作為教研員應將校園體育運動安全主題列入各級教研活動中,定期開展體育運動安全專題研討活動,并在日常的各類公開課中將體育運動安全作為觀察、評價要點;定期組織開展教師校園體育運動安全知識競賽,以及教師保護與幫助專項技能的培訓考核,建設一支有體育運動安全意識、有相關知識和能力的師資隊伍,以提高校園體育運動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三、變被動應付為主動預防
做好校園體育運動安全防范工作,體育課、體育活動課和校園體育競賽是主陣地,也是進行運動安全教育最主要的環節,應從體育課堂教學和體育活動中的具體教學環節著手,提高師生運動安全防范能力,主動預防體育運動損傷和事故的發生。
(一)提升教師運動安全教育的意識和能力
1.將安全作為備課的必備要素。常說備課要備場地器材,作為體育教師,課前一定要做好體育場地器材準備工作。如,跳遠課前要檢查沙坑是否松軟、有無磚塊等異物,要平整沙坑,清掃跑道,觀察跑道是否平整無異物、是否無積水;體操類項目教學課前要檢查單(雙)杠、跳箱、跳板的牢固程度,以及相配套的保護墊等,確保運動安全。除此之外,還要根據不同的季節、具體的天氣情況,如氣溫、氣壓、濕度、風、霧霾、降雨等,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或及時調整備課計劃。最關鍵的是,要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的培養學生安全運動的意識和能力的方法手段。
2.提高熱身和放松的針對性。現在很多中小學體育課準備活動千篇一律,甚至一個學期每節體育課都一成不變,這樣的熱身活動既枯燥又沒有針對性,很難有效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放松整理活動情況也同樣如此,經常是讓學生相互敲敲背,這樣的放松運動既起不到應有的放松作用,學生手法、輕重掌握不好的話反而會發生傷害事故。因此,體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熱身和放松對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作用,必須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熱身和放松;而作為體育教研員,要將熱身和放松的質量作為評價體育課的重要指標。
3.將保護與幫助視作技能進行教學。保護與幫助的方法在教學中常常被視作教學的輔助手段,體育教師往往只是簡單講一下、示范一下就過了。筆者認為,保護(含自我保護)與幫助是一種防范運動損傷和運動傷害事故的生成技能,這項技能的教學具有較高的育人價值。體育教學應該將保護與幫助作為內容主題教學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列入教學目標、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之中。通過系統化的教學讓學生學會方法、掌握技能,減少傷害事故的發生。
4.嚴謹的組織教學是“安全閥”。教學常規不好是產生傷害事故的主要根源,體育教師或體育活動課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建立良好的課堂常規,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健身習慣,杜絕“放羊式”教學和無安全保障教育和措施的教學,以嚴謹的組織教學確保體育運動的安全。
(二)培養學生主動預防的能力
1.養成安全鍛煉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對預防運動傷害事故的發生至關重要。教師要向學生講授運動裝備與運動安全的關系,指導學生根據體育鍛煉項目和天氣情況配備相應的運動裝備;培養學生體育運動前進行有針對性的熱身,體育活動后進行整理運動的習慣;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懂得遵守規則對運動安全的意義,培養學生運動安全意識和體育核心素養。
2.習得自我防范的能力。摒棄圈養思維,讓學生在有指導、有安全保障的環境里體驗各種體育運動,在體育運動中提高安全意識,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如,在集體做操時知道活動的安全空間;在障礙跑學練中提高自我的判斷能力;在滾翻練習中習得摔倒時及時團身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在做手倒立動作中學會安全合理的下法;在對抗性的球類運動中學會在發生身體接觸時既不傷害他人又保護自己的本領等。同時,具備一旦發生運動損傷能采用所學的知識技能進行合理應急處理的能力。
學生是校園體育運動安全的主人翁,只有學生的體育運動安全意識和能力提高了,校園體育運動才會變得更安全。
作者簡介:馮敏,上海市閔行區體育小學教研員,正高級教師,上海市體育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