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
隨著“互聯網+”的普遍應用,出現很多大學生網絡校園貸款現象。大學生因沒有太多的社會經驗,作為網貸的消費者,就會面臨很多風險。對于大學生校園貸漸漸被關注,為了讓大學生正式“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校園貸風險意識,使大學生避免上當受騙,本文將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校園貸風險意識教育進行研究,并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意識,使得學生面對這類問題能夠謹慎行事。
隨著我國經濟的有效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在這個環境下,大學生的消費水平也逐漸上升,但是由于他們的收入大多是都靠兼職工作不太穩定,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出現的“貸款消費”讓學生們提高了興趣。大學生對于過于追求高消費的滿足,對于網上校園貸的風險意識并不高,面對網貸產品不能自控,從而對于網上貸款問題就越陷越深,為了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風險意識,學校、家庭、以及學生就要引起注意,對于大學生非法校園貸事件要慎重思考。
一、校園貸混亂現象出現原因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有效發展,在貸款形式中出現互聯網平臺應用模式,同時普遍在校園市場中,針對大學生群體特點,形成了校園貸以及分期貸的形式。很多大學生還沒有真正的社會實踐進行工作,所以他們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并且長期在校,缺乏家庭監管,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校園貸的旗號對學生釋放高利貸行為,從而引起了一些校園負面影響。通過傳統金融服務以互聯網的形式進行發展之后,便在校園中逐漸形成校園貸的形式,由于大學生的消費欲望較強同時沒有正確風險意識,使得校園貸普遍被學生應用。隨著此事件逐漸引起很多負面影響,后期通過各種審核以及監管不規范暫停了校園貸活動。
在大學期間,很多大學生沒有正確的消費觀念以及風險意識,使得校園貸在學校泛濫,各種微商在微博、微信、QQ等網絡平臺進行推銷,使得學生在“互聯網+”
背景下,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紛紛應用網絡貸款購買各種奢侈品。例如,很對大學生紛紛利用分期付款購買iPhone、品牌運動鞋、高檔化妝品等。一些無門檻的貸款廣告讓學生心動,當大學生面對這種低門檻的校園貸時,缺乏風險防范意識,從而為了滿足自己,忽視了校園貸中隱含的高利息問題,一旦應用便容易深陷,從而會償還一些高額利息,使得學生承受不來,從而出現一些負面事件。
由于很多P2P網絡金融平臺為了有效的打開市場,在注入時要求較低,并不需要有太多的實證,同時他們的監管主體不明確,而校園貸正屬于這種貸款模式的一種,使得很多不健全的小金融企業通過大學生這一群體紛紛搶占利益,很多網貸平臺利用大學生沒有較強的風險意識以及經濟不穩定的特點,對大學生放款了貸款要求,只要求學生提供個人身份信息等詳細資料即可進行貸款,使得學生的信息隱私都成為他們的一手資料,對學生進行高利息借款,并構成了威脅形式。其主要形成這種混亂的形式摻雜進來就是由于監管主體不明確同時沒有設置完整的制度要求,使得出現混亂現象,從而導致學校的校園貸出現不良風險。
二、大學生網絡貸款消費所面臨的風險
(一)消費誘惑
網絡貸款打著無抵押,可分期等宣傳標語,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對其進行誘惑,通過簡單的操作方式即可進行貸款購買各種商品。很多微商、電商在各個節日退出產品,并對其進行宣傳,促進消費,大學生經不住誘惑,并進行主動支出,使得學生的消費越來越高,同時也就提高學生還款壓力,越借越多,形成攀比之風,不易于大學生正常成長。
(二)隱私安全
很多網絡借款對大學生放低要求,只需要在過程中將個人信息上傳,便可以有效的進行借款,這樣將大學生的隱私信息暴露在網絡上,使得個人隱私會造成侵犯。同時網貸平臺將大學生個人信息進行應用可以形成間接性炸詐騙行為,有很大風險。
三、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借款消費風險意識教育
為了有效的降低風險,在實施校園貸的同時要加強國家的監管力度,同時學校要為學生進行正確的風險意識教育,使得學生正式校園貸的引起的一些風險,學校還要加強校園貸的預防工作,將金融安全教育和法律風險防范問題在學生思想教學中進行傳遞,提高校園貸的要求,要確保安全,防治出現校園貸亂象。
同時學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能讓學生盲目的跟風,追求奢侈。加強對學生進行信用教育以及風險教育,讓學生了解貸款的壓力以及背后的風險,要在自身的能力范圍內進行消費,同時讓學生提高勤儉節約的意識,通過各種校園主體宣傳以及主體班會對積極精神進行了解,從而幫助學生走出校園貸的影響中,遠離風險。
四、結語
總之,校園貸是網絡興起的新型金融模式,主要針對大學生進行開展,但是其中不免會漏進一些不良現象,為了幫助大學生能夠正常成長,就要提高學生各種更顯意識,讓學生能夠積極健康成長。(作者單位為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