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汝成
【摘 要】 目的:探究產后康復護理對初產婦的護理效果觀察。方法:選擇于本院生產的100例初產婦,采用數字表法隨機分配100例初產婦為觀察組和対照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給予產后康復護理措施,對兩組初產婦的臨床康復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比較兩組初產婦產后抑郁情況、子宮入骨盆時間、泌乳始動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初產婦子宮入骨盆時間、泌乳始動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產后抑郁率(2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產后抑郁率(34.00%),兩組差異較大,均表現出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產后康復護理應用于初產婦臨床康復中效果顯著,能夠有效降低產后抑郁率、促進子宮復舊、縮短泌乳始動時間,提高初產婦產后康復速度,實現盡早出院的目的。
【關鍵詞】 產后康復護理;初產婦;護理效果
產婦的產后康復效果直接對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特別是初產婦缺乏分娩經驗,存在諸多子宮復舊不全和母乳喂養率低等嚴重困擾初產婦產后康復的問題。根據文獻資料顯示,超過70%的產婦在生產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初產婦的產后抑郁率更高 [1]。本研究選取于本院產科生產的100例初產婦,資料收集時間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現將臨床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生產的100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記錄資料,所有產婦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納入標準。采用數字表法隨機分配100例初產婦為觀察組和対照組,各50例,觀察組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為(26.74±2.53)歲,孕周35~41周,平均孕周(38.24±0.46)周;對照組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為(26.97±2.82)歲,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8.56±0.41)周。所有產婦排除心、肝、腎等重大造血器官不健全者,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無法溝通者及不配合臨床康復護理措施者。本研究選取的初產婦在基線資料上差別不大,從年齡、孕周等指標參數比較,未表現出統計學差異(P>0.05),可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包括靜脈輸液護理、抗感護理以及生活飲食指導等內容。觀察組給予產后康復護理措施,主要方法步驟如下:1)心理護理。由于初產婦缺乏分娩后康復經驗,因此產后心理及情緒需要引起護理人員重視。對初產婦建立良好溝通的關系,第一時間告知新生兒健康情況,主動回答初產婦咨詢的問題。對精神狀態差、疼痛承受能力弱的產婦耐心講述產后切口疼痛為正常現象,切勿引起恐慌,減少消極情緒對康復帶來的抑郁阻礙。指導丈夫及家人多給予情感支持。2)疼痛護理 [2]。嚴密觀察初產婦傷口變化及疼痛程度,嚴格遵循醫囑給予陣痛藥物,并向初產婦解釋疼痛的原因、疼痛持續時間、用藥鎮痛目的和重要作用。指導初產婦放松療法,轉移其注意力,降低其對疼痛的關注度,指導其正確的會陰護理的方法。3)乳房按摩及母乳喂養護理。強調并落實“三早”,給予個性化的母乳喂養指導。對初產婦實施乳房穴位按摩,以此促進乳汁盡早分泌,同時預防乳漲。護理人員給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方法及常見問題的處理,增強初產婦母乳喂養的信心。4)并發癥護理 [3]。護理人員應該重視產婦初次排尿,并且最好選擇床上排尿,避免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等并發癥。告知早活動的重要性,預防VTE的發生。落實新生兒黃疸的預防及護理,減少因此而造成的母嬰分離。
1.3 療效判定標準
記錄并統計兩組初產婦子宮入骨盆時間、泌乳始動時間、惡露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觀察兩組初產婦抑郁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選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 17.0,對研究中所有的數據進行導入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s)來表示計量資料,以t來加以檢驗;采用%來表示計數資料,用χ 2來檢驗,P<0.05表示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初產婦產后康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初產婦子宮入骨盆時間、泌乳始動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較大,表現出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平均住院時間組間數據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初產婦抑郁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后抑郁10例,產后抑郁發生率為20.00%;對照組產后抑郁17例,產后抑郁發生率34.00%,觀察組產后抑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現出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產后康復護理作為住院分娩服務的延續,是保障產婦機體康復、促進傷口愈合及母乳喂養的重要手段。為有效評價產后康復護理對初產婦生理及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為產后臨床康復提供理論支撐 [4]。和經產婦比較,初產婦更容易在分娩后發生各種心理問題,如果產后康復護理干預不當,將會嚴重影響產婦身心健康,帶來不可磨滅的創傷,因此給予初產婦合理適當的產后康復護理措施,以便順利度過產后階段。分娩中和分娩后的巨大痛苦,會影響產婦生理功能的恢復,多數產婦表明會在產后出現抑郁心理 [5]。從減輕疼痛護理出發,減少產后抑郁發生率,讓初產婦以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配合好產后護理措施。本次研究選擇我院產科的100例初產婦,通過觀察組與對照組采取不同的產后護理干預,研究結果證實,觀察組產后康復護理在子宮入骨盆、泌乳始動以及住院時間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產后抑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在臨床中具有可行性。
綜上所述,產后康復護理應用于初產婦臨床康復中效果顯著,能夠有效降低產后抑郁率、促進子宮復舊、縮短泌乳始動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提高初產婦產后康復速度,實現盡早出院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娜娜.產后康復護理干預對初產婦康復的影響研究[J].臨床研究,2016,24(10):139140.
[2] 謝素娟,黎應琴.探討產后康復護理對于初產婦康復產生的影響[J].世界中醫藥,2016,(b06):18601861.
[3] 李謀,何清萍,鄧婧.產后康復護理干預對初產婦康復的影響分析[J].四川醫學,2015,36(08):11981201.
[4] 聞愛群,王麗莉,趙靈.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康復的影響研究[J].中外醫療,2013,33(33):150.
[5] 朱明霞,劉馨.產后康復護理干預對初產婦康復的影響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23):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