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彩麗
【摘要】結合教師日常教學實踐,對把握專業,提升學生對于語文的認同感;刻意引導,激發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趣感;同課異教,尊重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認知需求;與時俱進,結合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拓展需求等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力求以融合專業元素的中職語文教學為學生發展相應能力服務。
【關鍵字】專業元素 中職語文
總起:
語文作為中職學校的文化基礎學科,其日常教學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學生責任感的建立,學生愛心與感恩之心的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以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樹立。
作為中職語文教師,應當思考融合專業元素的中職語文教學,不僅要強調語文對于學生終身發展的指導,還要強調語文如何為學生專業需求服務。
一、把握專業,提升學生對于語文的認同感
中等職業教育充滿著專業元素。作為語文教師,幫助學生尋找專業元素,把握專業特色、專業定位,有利于提升學生對于中職語文的認同感。
作為語文教師,可以幫助他們熟悉專業以及專業課程的作用,幫助他們以更廣闊的視野了解自己現在所學的專業,在此過程中展現語文教學魅力,從而提升他們對于語文的認同感,為他們的語文順利學習做好鋪墊。
日常教學中,我通過把握專業元素、抓住專業關鍵詞來具體操作。以專業班級為例:會計專業,經營、投資、成本、回報(經營和經濟管理能力);烹飪專業,米其林、藍帶(烹飪風向標),八大菜系(餐飲文化傳承);酒店管理專業,FIT、GRP(酒店術語),香格里拉、華爾道夫(品牌創立故事)等。
學生在語文課上,通過一個個充滿專業元素的經典傳奇、故事描述、話題討論等,可以逐步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熟悉未來所從事的職業,也逐漸找到中職語文與自身未來職業的契合點。在了解中職語文的意義與作用的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對語文教師、中職語文產生認同感,“親其師,重其道”。
二、刻意引導,激發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趣感
教材是課程實施的工具與載體。對教材中含有專業元素的文本內容進行重點解讀與刻意引導,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趣。
教師對于教材內容,選擇性地重點解讀與刻意引導。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類似于波浪線。每次當學生處于興趣低谷時,教師及時用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予以激發,能幫助他們達到新的興趣高點。
例如,新教材第二冊第三單元《金岳霖先生》的配套練習有一篇文章《關于汪曾祺的風景》,其中有如下描述,“他是美食家,恰如他是美文家……吃,是私事,如同寫文章。”在烹飪專業班級,我做重點解讀與刻意引導。引出幾個話題:一《舌尖上的中國》,二沉下心來專研業務的工匠精神,三法國——西餐發源地和藍帶學院,四高郵咸蛋,五“美”的共同點。圍繞這些話題,烹飪專業的學生參與度與討論的熱烈度異乎尋常的高。
如新教材第二冊第六單元中華文化《道法自然》有一段文字“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我在會計專業班級上課時,不僅將全文進行了詮釋,同時也以“假如你們是‘善為不龜手之藥的宋人,會怎么做?”的話題安排討論。
三、同課異教,尊重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認知需求
這里的同課異教,是指教師對相同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專業情況,運用不同的策略、資源,構建融合專業元素的教學設計,呈現不同的課堂教學。
春秋時期,孔子就強調“因材施教”。同課異教,歸根結底,還是以人為本的“因材施教”。 當代,王榮生教授也認為,確立語文教學內容的維度之一是根據學生學情選擇教學內容。
不同專業學生,隨著職業能力的強化,會有不同的職業思考和思維模式,對于語文學習也有不同的認知需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理解模式和思維特點。孔子對于不同的學生,即使問題相同,他的回答也不同。“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不同專業班級,我對于教材內容的解析會有不同側重,滿足學生不同的欣賞。
中職語文教學,必須遵循語文教學規律,結合專業元素,符合各個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課前針對不同專業班級精心備課,使內容有的放矢;課中及時捕捉學生興趣熱點與思維火花,盡可能展開相關議題的討論、補充知識。
四、與時俱進,結合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拓展需求
當代社會的信息日新月異,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也由單一的課堂教學向多維度多空間發展。現在互聯網和各種媒體的發達,提供了廣闊的信息平臺,海量的好文章,可滿足學生對于融合專業元素語文知識的拓展需求。
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要素的融匯整合,才能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這不僅體現在教師幫助學生走進課堂、走進教材,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走出課堂,走進更為廣闊的天地。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精心地設計與引導,讓學生從知識認知結構出發,通過努力去獲取所需知識。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距離目標太遠,會因高不可攀而使學生失去信心。因此,確立閱讀目標,要控制在可接受并能合理發展的程度內;在內容的選擇上,以學生可以自學的形式和閱讀水平為標準;在數量的選擇上,貴精不貴多。
我國自古有“文以載道”的傳統,成功作品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政治、倫理、軍事、語言和歷史的知識,是提高人文修養的重要途徑。古有經典名著,今有熱搜美文,教師有責任讓學生從這些載道文章里汲取全人類的精神養料。
小結:
如何使中職語文為“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適應未來生活與工作變化的能力以及實現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的能力”服務,是每個中職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課題。
【參考文獻】
[1]王榮生.簡論制約語文課程與教學目標的知識狀況[J].學科教育,2002年10期
[2]莫正桂.立足職業特點,改革中職語文課程[J].視聽,2014年05期
[3]付立新.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年07期